震后七日記
甘肅臨夏積石山6.2級地震,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也是嚴寒中全力救災救援的“硬仗”。
全國上下傾力支援,全力救災,各項工作有力有序推進:24小時內快速搶修線路搶通道路、打開生命通道,迅速救治傷員和妥善安置受災群眾,72小時后從應急性臨時安置進入固定性過渡安置階段……
如今,災區(qū)按下“重啟鍵”,正在逐步復課復學、復工復產,努力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
生死時速“24小時”
12月18日23時59分,強震突襲,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大量房屋毀壞,部分水、電、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受損。加之當?shù)馗咴吆瑩尵壬滩蝗菥彙?/p>
19日開始,積石山縣人民醫(yī)院門診大樓門前,醫(yī)護人員和志愿者將陸續(xù)送來的傷員抬至擔架和輪椅上,迅速推至急救科進行救治。地震發(fā)生后,這所醫(yī)院迅速發(fā)出“集結令”,600多名醫(yī)護人員半小時內全員到崗。
從深夜到清晨,醫(yī)護人員與時間賽跑,輕傷員就地治療,危重癥病人則轉移至臨夏州和省城蘭州進行救治。積石山縣人民醫(yī)院骨科醫(yī)生方大慶一直在負責接診和分流工作,“受傷群眾主要是四肢外傷、胸外傷、腦外傷、擠壓傷,及時治療既是搶救生命,也能消除受災群眾的恐慌心理。”
這一夜,在積石山縣通往臨夏州和蘭州市的高速公路上,一輛輛救護車呼嘯交錯,一條道上及時送轉一位位重傷的群眾,另一條道上來自廣河縣、永靖縣、臨夏市等鄰近縣市的救護車奔赴災區(qū)。
來自蘭大一院、蘭大二院、甘肅省人民醫(yī)院的50多名專家支援到積石山縣人民醫(yī)院,深入科室會診救治。19日凌晨3時45分,由急診、重癥、神經外科、骨科等9名醫(yī)生組成的蘭大二院支援震區(qū)第一醫(yī)療隊抵達臨夏州人民醫(yī)院,開展地震傷員搶救工作。這是震后第一支到達震區(qū)的支援醫(yī)療隊。
一位48歲的婦女,因為地震墻體垮塌,全身受壓、多處骨折,胸部以上皮膚呈藍紫色。醫(yī)療隊員、蘭大二院外科ICU副主任醫(yī)師陳宇斷定這是典型的創(chuàng)傷性窒息綜合征,迅速指導臨夏州人民醫(yī)院ICU制定治療方案,轉有創(chuàng)呼吸機輔助治療。通過爭分奪秒的治療,患者病情明顯緩解,生命體征平穩(wěn),逐漸轉危為安。
與此同時,甘肅省消防救援總隊蘭州新區(qū)支隊和甘肅藍天救援隊的搜救人員,攜帶搜救犬,連夜走進受災最為嚴重的鄉(xiāng)鎮(zhèn)村落,開展地毯式搜救。
“不放過每一個倒塌的房間、每一段傾覆的院墻?!彼{天救援隊搜救犬訓導員呂志輝牽著搜救犬,在倒塌的房屋瓦礫中反復尋找生命跡象,并查看屋內是否有老人和孩子被困。
24小時內,甘肅出動救援力量4500多人、820多臺車輛趕到災區(qū),進行全覆蓋、無盲區(qū)搜救;臨夏州4000多名黨員干部沖在一線轉移安置受災群眾,組織調配食品和生活物資,同時開展“拉網式”“地毯式”全覆蓋震后地災隱患排查,實時開展監(jiān)測預警,防范次生災害發(fā)生;12月19日下午,通往災區(qū)的公路全面恢復通行,受災群眾全面恢復用電……這是一場快速、高效、有序、有力的救援行動。
19日凌晨3時43分,積石山縣寨子溝鄉(xiāng)一名孕婦在救護車和積石山縣人民醫(yī)院里,在持續(xù)不斷的余震中,經歷了近3個小時的艱難分娩,平安生下女兒。
新生兒的啼哭聲從產房中傳來,這是積石山縣震后首個“地震寶寶”。
從帳篷到板房的“72小時”
在積石山,零下10多攝氏度的冬夜,寒風蕭瑟,棉質的帳篷還是有些單薄。確保受災群眾安全溫暖過冬,是與時間的另一場賽跑。
爭分奪秒把救災物資和生活必需品第一時間配發(fā)到安置點和群眾手中,搭建板房讓擠在帳篷中臨時安頓的受災群眾盡快搬入,這是積石山面臨的又一場“硬仗”。
12月19日夜晚,在積石山縣大河家鎮(zhèn)大河村安置點,進入記者眼簾的景象是:帳篷外,排氣管冒出白色熱氣;帳篷內,火爐里木炭燒得正旺,驅散了冬夜的嚴寒和災后的恐慌。
大河村安置點位于鎮(zhèn)中心廣場,在這片鎮(zhèn)上難得的開闊空地,一頂頂帳篷在各方努力下快速搭建起來,一碗碗熱飯送到群眾手中,一個個火爐燃了起來,受災群眾有了“臨時的家”。
受災群眾何紹奇所在的帳篷里,4張行軍床都鋪上了防潮墊、電熱毯,住了3戶人家11口人,雖然擁擠,但帳篷內很整潔,物資也很充足,桌上還放著工作人員發(fā)的橙子。
“地震發(fā)生后,我們一家很快得到了安置。19日上午,我們喝上了熱粥,還有雞蛋、牛奶。只要人平安,一切都會慢慢好起來?!焙谓B奇說。
20日晚上,梅坡村的160間活動板房全部搭建完成,配備了床位、被褥和火爐等基本生活必需品。這是積石山地震災區(qū)建起的第一批板房,距離地震不到48小時。
據(jù)了解,這批板房曾是中鐵二十一局集團蘭州新區(qū)項目部的職工宿舍,拆掉“工房”送到災區(qū)做“板房”,新區(qū)分公司黨支部副書記馮興隆說:“接到任務后,我們連夜組織人員和車輛,拆運板房送到災區(qū),盡快保障村民生活。受災群眾期盼的眼神,就是我們救援的動力?!?/p>
劉集鄉(xiāng)是積石山受災最為嚴重的鄉(xiāng)鎮(zhèn)之一。從21日晚開始,由中建八局和甘肅建投承建的板房宛如一條長龍,沿河岸依次分布,工人們加緊安裝板床,搬運煤炭,為爐子架設煙道,生火取暖……
“地震第一天在面包車里躲了一晚,第二天下午就住進了救災帳篷,難以想象不到72小時就搬進板房里了?!眻F結村三社村民趙生禮說。
21日凌晨,按照甘肅省抗震救災指揮部的部署安排,省交通運輸廳緊急啟動6000套活動板房運輸工作,高速、路政、公安等多部門協(xié)同,晝夜不停采取循環(huán)輪轉方式,多裝多運快跑,在5天內將板房全部送達災區(qū),安裝就緒。
眼下,甘肅從蘭州、白銀、臨夏等地貨運企業(yè)調度大貨車,連同河南、寧夏、青海等外省區(qū)趕來的車輛,共計700多輛大貨車,載著一座座活動板房源源不斷運往積石山地震災區(qū)。
記者從臨夏州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局了解到,截至24日16時,積石山縣在大河家鎮(zhèn)、石塬鎮(zhèn)、劉集鄉(xiāng)等重點鄉(xiāng)鎮(zhèn)確定集中安置點48個,已累計建成活動板房7500余間。
震后第5天,受災群眾安置方面,已經從前期應急性臨時安置,轉向固定性過渡安置,預計到27日受災群眾都將從臨時安置帳篷搬入活動板房中,開始逐步恢復正常生活秩序。
震后七日,新的開始
12月25日上午10時,深切悼念積石山6.2級地震遇難同胞默哀儀式在積石山縣大河家鎮(zhèn)大河文化廣場舉行,在向地震遇難同胞默哀3分鐘后,防空警報在長空中鳴響……
積石山縣位于甘肅省西南部,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截至22日8時的統(tǒng)計顯示,地震累計造成當?shù)?17人遇難,781人受傷,近1.5萬間房屋倒塌……
在這一周時間里,各方救援力量有力、有序、有效匯聚,為災區(qū)群眾生活安置“托底”,千方百計保障受災群眾基本生活,積極組織群眾開展生活自救。
在積石山縣石塬鎮(zhèn)石塬村,一排排板房在沿山的梯田地里整齊排列。截至24日,甘肅建投在5天時間里,夜以繼日與時間賽跑,快速完成現(xiàn)場場地平整、道路整修、周邊配套設施建設、物資籌備運輸,板房安裝有條不紊,在劉集鄉(xiāng)、石塬鎮(zhèn)建設板房3284間。
石塬鎮(zhèn)石塬村82號安置板房內,受災群眾龔學萍從家中的危房中搬來鍋碗瓢盆、衣服被褥,把板房內的煤爐燒得熱烘烘。她說:“從帳篷里搬到‘新家’,板房里又干凈又暖和,還給我們送來了米、面、煤炭,我們不挨餓、不受凍?!?/p>
從12月25日開始,積石山縣中小學有序復課。這是一場“精準到班”的特殊復課。
據(jù)積石山縣教育局介紹,從12月25日起,積石山縣初中將以班為單位開展線上教學;小學4至6年級,有條件開學的學校,開展線上教學,沒條件開學的學校,教師下沉到安置點開展教學輔導;1至3年級,學校教師下沉到安置點開展教學輔導;幼兒園本學期不再復課,教師在安置點組織開展心理輔導和游戲活動。
輕觸手機屏幕,掃描二維碼,打開直播……網課這端,積石山縣大河家鎮(zhèn)大河家中學的高三學生馬怡嵐接受到震后的首次網課;網課那端,積石中學校長董洪海,在門衛(wèi)室的長條桌前開講“震后第一課”。
董洪海說:“根據(jù)這幾天收集的信息,部分學生出現(xiàn)了應激反應,急需心理疏導。針對受災地區(qū)的特點,我在授課時把書面語轉化成口頭語,還特意準備了一首詩歌,希望孩子們相信未來、珍愛生命?!?/p>
在石塬村,搬進板房的積石山縣民族中學高二學生石寧,給自己鋪上了新床單,擺上了心愛的玩偶。她說:“如果在這里重建村莊,它應該叫作‘希望村’,因為這里是新的開始,生活充滿了希望。”
(本報甘肅積石山12月25日電)
康勁(來源:工人日報)
康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