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稅收制度的產(chǎn)生,偷稅逃稅的行為也出現(xiàn)了。在中國古代,為了逃避納稅,出現(xiàn)了五花八門的手段,朝廷為應對這種行為,保證正常稅收,采取了各種各樣的應對舉措。
匿田匿戶
文獻記載中最早的偷稅行為出現(xiàn)在秦朝,云夢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記載:“部佐匿諸民田,諸民弗知,當論不當?部佐為匿田,且何為?已租諸民,弗言,為匿田;未租,不論為匿田?!边@里提出兩個問題:一是部佐隱匿百姓田地而百姓不知道,是否論罪?二是如果論罪,應以匿田罪論處還是作為別的罪?回答是:已向百姓收取田賦而不上報的就是匿田罪;未收田賦的,不以匿田罪論處?!斗纱饐枴冯m不是秦律原文,但它是以問答形式對秦律某些條文的精神實質(zhì)和名詞術語進行解釋的,是判案成例,在當時也具有法律效力。
這里所說“匿田罪”,與秦朝實行的授田制相關聯(lián)。授田制是對之前井田制的革新,土地名義上屬國有,由國家按一定數(shù)量租給農(nóng)民耕種,國家則按標準收取田租,比例通常是“什一之稅”。除此之外,《秦律》還規(guī)定:“以其受田之數(shù),無墾不墾,頃入芻三石、稿二石?!币簿褪钦f,農(nóng)民受田后無論是否耕種都要按比例交租,此外每頃土地每年還要向國家交納3石芻和2石稿,芻是飼草,稿是秸稈,租、芻、稿構成了秦朝的田賦,是國家稅收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法律答問》關于匿田罪的有關記載看,當時存在著一種逃稅現(xiàn)象,負責征收租、芻、稿的官員雖然已經(jīng)向農(nóng)民收取,但私下將其截留,以此侵占國家稅收。
秦朝稅收除田賦外還有戶賦,也稱口賦。田賦按土地面積征收,戶賦則按人和戶征收。漢代董仲舒在論及秦朝賦稅制度時便將“田租”“口賦”并提,顯示戶賦與田租一樣,在當時也有一套完整的征收制度。此外,與人口有關的稅賦還包括徭役,秦律規(guī)定男子滿十五歲便進入“傅籍”,在專門名冊上登記,作為服徭役的依據(jù)。
戶賦以人口為征收基數(shù),按戶進行征收,征收中,是否分戶將對納稅額有很大影響,一些人家便通過不分戶的辦法避稅。早在秦國時就多次頒布過《分戶令》,規(guī)定一個家庭的基本構成是戶主夫妻和未成年子女,禁止一個家庭有多個成年男子共同居住,男子成年后必須另立門戶,使家庭小型化,以此增加稅收。
詐老詐小
隋朝的土地政策是均田制,稅收制度是建立于其上的租調(diào)力役制。租調(diào)力役制進一步強調(diào)了納稅人口的年齡,這對如實登記、核實年齡提出了更高要求。為偷稅及逃避力役,自然有不少人會鉆制度的漏洞,除通過隱藏人口徹底逃稅外,詐小、詐老現(xiàn)象也較為普遍,戶籍登記時有的人謊報年齡,要么把自己年齡說小,要么說老,使自己排除于納稅人口之外。針對這種現(xiàn)象,隋朝政府制定了嚴厲的戶籍核查措施,把人口劃分為不同的年齡段,對重點人口實施重點管理:3歲以下稱“黃”,4歲至10歲稱“小”,11至17歲稱“中”,18至60歲稱“丁”,60歲以上稱“老”。隋律規(guī)定,如出現(xiàn)謊報年齡逃稅的,除本人受到嚴懲外,相關官員及里長、保長等也都將獲罪。
為核實納稅人口年齡,隋朝還實行了空前嚴厲的大索貌閱制度?!按笏鳌奔唇栏竦膽艏怯浿贫?,不僅將每一個人的姓名、籍貫、家庭成員、出生年月等基本信息登記造冊,還記下每個人的相貌特征,在沒有照相技術的情況下,此舉代替了“證件照”的作用?!懊查啞本褪嵌ㄆ诤瞬?,將本人與戶籍上描述的外貌進行核對,從而查出那些詐小、詐老的人。為提高大索貌閱的效力,隋朝政府還鼓勵百姓互相檢舉揭發(fā),讓詐小、詐老者現(xiàn)“原形”。
福手福足
大索貌閱還有一種作用,它也打擊了那些通過詐疾來逃避交稅的人。在隋朝稅收制度中對殘障者有一定照顧,按殘障程度分為“三疾”:殘疾者為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人;廢疾者為全部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篤疾者不僅全部喪失勞動能力也喪失了生活自理能力。根據(jù)不同情況,分別給予免除或部分免除稅賦的優(yōu)待,情況嚴重者還可享受官府分派侍丁服侍的待遇。自然,也有不少人打起了這方面的主意,通過詐疾來逃稅,大索貌閱制度推出后,這方面的情況才有所減少。
不過,仍有一些人干脆自殘,有人砍去自己的手或腳,成為真正的殘疾,以此逃避交稅,這種情況不僅隋朝有,以后歷朝都有,稱為“福手”“福足”。宋人所著《唐會要》記載:“自隋季政亂,征役繁多,人不聊生,又自折生體,稱為福手福足,以避征戍?!边@種情況實在令人唏噓,它往往是稅役標準太重所致,否則誰又下得去手?然而,有些封建統(tǒng)治者對此并不予以憫恤,唐太宗貞觀十六年(642年)敕令:“今后自害之人,據(jù)法加罪,仍從賦役。”
寄莊寄住
唐朝以后稅收制度越來越細致,唐朝規(guī)定有納稅丁口的普通家庭為“課戶”,沒有納稅丁口的家庭稱“不課戶”?!安徽n戶”中還有一類人,即雖達到納稅年齡但享有免課稅權利的特殊人群,包括服侍篤疾者的侍丁以及孝子、順孫、義夫、節(jié)婦等封建統(tǒng)治者大力弘揚的人群,除此之外還有一大批官僚貴族。根據(jù)《唐律疏議》記載,五品以上的官員不僅自己享受“免稅”特權,還可以蔭及居住在一起的親屬。
這樣的特殊規(guī)定對正常稅收體系產(chǎn)生了破壞作用,有人千方百計也要搭上這樣的“便車”。當然,官員“免稅”政策只限于任內(nèi),卸任后理應與普通百姓一樣正常納稅,但他們又想出了新的應對手段,即通過寄莊、寄住的辦法逃避稅收?!凹那f”即在戶籍所在地以外的地方購置田產(chǎn),“寄住”即刻意不在戶籍所在地居住而移居他處。唐朝實行租庸調(diào)制,征收前提是戶籍管理制度,與那些流離失所的流民不同,寄莊、寄住的人都是有產(chǎn)者,多屬官僚權貴,他們通過寄莊、寄住,事實上脫離了戶籍管理體系,從而達到了逃稅的目的。唐人杜佑在《通典》中記載:“至大歷四年正月制,一例加稅。其見任官一品至九品,同上上至下下戶等級之數(shù),并寄田、寄莊及前資勛蔭寄住家,一切并稅?!边@里說的是朝廷對寄莊、寄住現(xiàn)象整治的情況,也說明,通過這些手段逃稅在當時十分普遍。
度僧度道
隋唐以后寺廟、道觀等宗教場所及僧尼、道士等在納稅方面也享有一定特權,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頒布的詔書中提到:“浮惰之人,茍避徭役,妄為剃度,托號出家。”從中可以看“出家”即可擁有“免稅”特權。于是,有人便通過私度為僧尼、道士的辦法逃避交稅。唐玄宗時,左拾遺辛替否諫言:“造寺不止,枉費財者數(shù)百億,度人不休,免稅租庸者數(shù)十萬,是使國家所出加數(shù)倍,所入減數(shù)倍?!边@里所反映的就是對寺廟、道觀免予交稅已嚴重影響到國家正常的稅收。
唐朝之前入僧籍、道籍的權力掌握在寺廟和道觀,這為私度為僧尼、道士以逃稅開了方便之門,朝廷很快意識到這里的漏洞,遂將權力收歸政府。朝廷所頒度牒成為僧尼、道士入籍的法定憑證,無度牒而入僧門、道觀者一律不予承認,不享受稅收方面的特權,而朝廷的度牒并不容易得到,必須經(jīng)過嚴格考試,且頒發(fā)數(shù)量一般較為有限,《唐六典》記載:“凡道士、女道士、僧、尼之籍簿,亦三年一造?!钡?,此中仍有漏洞可鉆,一個辦法就是花錢買,如《資治通鑒》記載,唐中宗時“錢三萬則度為僧尼”,說明當時可花錢買來度牒,主要目的還是為了逃稅。(作者為文史學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用大數(shù)據(jù)助力新業(yè)態(tài)稅收治理
近日,杭州市稅務局稽查局對兩名網(wǎng)絡主播涉嫌偷逃稅款問題進行了查處。[詳細] -
以稅收為槳 行共富之船
共同富裕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在實現(xiàn)的過程中,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后富,最后實現(xiàn)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詳細] -
李平:為外貿(mào)主體持續(xù)優(yōu)化稅收營商環(huán)境
稅收是國家調(diào)控經(jīng)濟運行的重要手段,良好的稅收營商環(huán)境不僅給市場主體帶來信心和活力,也為經(jīng)濟發(fā)展源源不斷地輸送動能。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