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屋脊上破譯牦牛生命密碼
“這些年沒做別的,只研究了關于牦牛的那些事兒,別的事兒也別問我,我不太懂。”科技日報記者第一次見到姬秋梅時,就被這位爽朗直率的藏族女專家吸引住了。
姬秋梅從23歲起就開始從事有關牦牛的科學研究,不知不覺間已走過了31個春秋。如今,她已經是西藏自治區(qū)農牧科學院畜牧獸醫(yī)研究所黨委書記、西藏牦牛產業(yè)技術首席專家。那個曾經風華正茂的小姑娘眼角爬上了皺紋,皮膚因長期野外的科研工作而被染上了麥色。采集數據期間,她被牦牛頂傷過很多次,卻在采訪中一笑而過,并不在意。
多年的堅守讓她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她帶領團隊明確了西藏牦牛遺傳多樣性,選育牦牛良種4000余頭;突破多項牦牛生產關鍵技術,讓當地農牧民的腰包漸漸鼓了起來;研發(fā)了牦牛胚胎移植技術,建立了一整套牦牛胚胎生產技術。她的家里,擺放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章等眾多成果的見證。
“努力把不喜歡的事變成喜歡的事”
牦牛,主要分布在我國青藏高原,馴化程度低,遠不如其他牛種溫順?!拔议L在牧區(qū),母親家就是牧民,家里也養(yǎng)了很多牦牛,牧民生活的艱辛從小就深有體會?!奔锩诽寡裕敃r高考報志愿,并沒有報考農牧專業(yè),年輕的心總是會向著外面更廣闊的天地。但經過志愿調劑之后,她的人生與此有了交集。
1988年,姬秋梅從西南民族學院(現西南民族大學)牧醫(yī)系畢業(yè),被分配到西藏自治區(qū)畜牧獸醫(yī)科學研究所,從事牦牛相關研究工作。
“當時也有更好的選擇,但在我們那個時代,首先想到的是努力把自己不喜歡的事變成喜歡的事?!?/p>
逼迫自己喜歡牦牛的姬秋梅剛參加工作時,面臨著“一窮二白”的窘境。
“那時單位里沒有團隊研究牦牛,資金和相關科研設備也很短缺。”姬秋梅回憶,每逢野外采集數據時,她不僅要背著儀器,還要背著被子、餐具,白天跟著當地牧工尋找牦牛的蹤跡,晚上就找落腳點,吃些干糧席地而睡。
其實,這些在姬秋梅的眼里都不算什么?!扒屣L微拂,月光流金,夜里的草原很美?!?/p>
最讓她苦惱的是一些“不可抗力的因素”。4000米以上的海拔高度,在這里做實驗,溫度條件都無法達到;地域偏遠,有時候急需某種酶,但因冷鏈構建遠不如內地完善,很多時候廠家都拒絕運送。
窮則變,變則通。實驗溫度達不到,姬秋梅就苦思冥想優(yōu)化實驗方案;實驗材料運送不及時,她就提前規(guī)劃科研計劃。漸漸地,她的身邊凝聚起了一支骨干隊伍。他們幾乎所有人都被牦牛頂撞過,有的同事腳指甲都被踩掉了,四肢扭傷、身體撞傷也是常有的事。
在姬秋梅的帶領下,團隊對牦牛遺傳資源和多樣性做了普查,研制了牦牛繁殖營養(yǎng)調控技術,使母牦牛繁殖率提高10%以上;參與建設了西藏首個省部共建青稞和牦牛種質資源與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先后建立了牦牛選育基地5個,規(guī)模約達2萬頭,基本形成了覆蓋全區(qū)牦牛生產的良種基地。
“我是牧民的孩子”
2002年,姬秋梅出國留學獲得博士學位后歸國。一些單位向這位藏族女博士遞來了橄欖枝。
姬秋梅不為所動?!澳阋苍S不知道,牦牛對于牧民意味著什么?!?/p>
牧民的衣食住行、甚至燒耕都離不開牦牛,喝牦牛奶、吃牦牛肉、燒牦牛糞,毛又可以用來做帳篷,在野外又是最實用的交通工具。西藏地區(qū)近60%的肉是靠牦牛提供,這里人們常用的酥油也有近40%產自牦牛?!皩τ谪毨У娜思襾碚f,牦牛是生計,更是命。”
姬秋梅總說:“我是牧民的孩子,我的一生所學也要回饋給這片生我養(yǎng)我的土地?!痹谶x育了品種優(yōu)良的牦牛之后,她又開始創(chuàng)建適合西藏純牧區(qū)和半農半牧區(qū)牦牛育肥模式和技術,并手把手地教牧民怎么養(yǎng)。
2015年,她擔任西藏畜牧獸醫(yī)學會理事長,帶領學會成員,以“科技走村入戶”“科普入社區(qū)”等形式,連續(xù)多年在高海拔區(qū)域、科技示范基地、牧民社區(qū)開展科普活動,累計培訓基層技術人員和農牧民5萬余人次,科技咨詢服務100余場。僅牦牛育肥一項就使得示范區(qū)農牧民每年實現增收1000多萬元。
每當她去牧民家里了解情況時,牧民總是拿出最好的牦牛肉“款待”,走時也常拉著她的手,殷切地問何時再來。
“我們最開始定的目標,就是研發(fā)實實在在能夠讓農牧民增收的技術。他們不僅是服務對象,更是我們的親人?!庇眯?,更用情,姬秋梅一直走在農牧科研的路上,不忘初心。
-
西藏當雄縣探索高原現代牦牛產業(yè)之路
西藏當雄,藏語意為“挑選出來的牧場”。這里草原遼闊,水草豐美,是西藏傳統(tǒng)的天然牧場。[詳細] -
多措并舉讓高原奶“走出去”
近年來,在西藏自治區(qū)各大超市上架的本地奶產品漸漸豐富起來,部分奶產品已打響了自己的品牌,頗受消費者歡迎。[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