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見聞】光影流淌數(shù)十載 露天電影點亮牧區(qū)之夜
夜幕降臨,東德布的皮卡車駛進了都蘭縣香加鄉(xiāng)艾力斯臺村。車子在村口停下后,東德布開始裝卸設備,擺好小板凳,拉開幕布,開始播放影片。聲音響起,村口的小廣場便成了一個臨時的露天電影院。
1月24日,電影放映員東德布(左一)在為牧民放電影。薛蒂 攝
村民們趕來村口,37個安放的小板凳座無虛席。人群隨著幕布的亮起逐漸安靜下來,漸漸沉浸在幾平方米的光影故事中。直至影片結束最后一行字幕消失,東德布才關閉機器,開始收拾設備。
東德布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電影放映隊工作年限最長的放映員。從1979年開始,他帶著電影放映機穿越田野和村莊,深入農村牧區(qū),用電影為都蘭縣各族民眾帶來歡樂時光。
“從上世紀70年代的兩頭牦牛、兩臺8.75毫米和16毫米的膠片機還有一張幕布,到現(xiàn)在的數(shù)字電影機;從馱著電影放映機的牦牛到如今的皮卡車,45年間,我已經放了14000余場電影,行駛路程超120萬公里?!睎|德布說。
“上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在農牧區(qū)放映一場電影,是一項十分艱苦的工作,需要走過幾十公里至幾百公里崎嶇不平的土路,有些地方山高路窄,遇到雨雪惡劣天氣時,車輛還會翻倒在陡坡下。”東德布回憶,有一次在都蘭縣巴隆鄉(xiāng),他的手扶拖拉機變速箱軸承破損,他在途中露宿了兩夜。1991年,東德布下鄉(xiāng)放映電影,那時候牧區(qū)沒有電話,幾天后他開拖拉機回家,才知道女兒已經出生。
1月24日,電影放映員東德布在展示8.75毫米二型電影放映機。薛蒂 攝
在東德布的記憶里,上世紀80年代,一部電影放映結束時,他經常會被蹲守路旁的牧民攔下,要求再放一場。“牧民們燒個奶茶,吃著牦牛肉,寒冬臘月里,最后一撥觀眾看完電影時,已經接近凌晨一兩點?!睎|德布說,“在農牧區(qū)文化貧瘠的年代,放電影的工作就是搞服務,送文化?!?/p>
“1971年,我6歲,那是我第一次看露天電影。之后的記憶里,每隔一段時間,東德布都會到村里放映電影,他還根據(jù)村民的要求,放蒙藏譯制片來科普農業(yè)種植技術、牛羊病蟲害防治知識來幫助我們。”59歲的香加鄉(xiāng)艾力斯臺村村民麻瑪感慨,后來很多電影放映員都離開了崗位,東德布是少見的堅持在一線的電影放映員。
“隨著電視和智能手機的出現(xiàn),觀眾越來越少,現(xiàn)在流動電影放映已經在很多地方消失。雖然盛極一時的鄉(xiāng)村電影熱潮不再,但鄉(xiāng)村還是需要電影。”東德布說,45年間,他既見證了中國電影事業(yè)的發(fā)展,也見證了牧區(qū)民眾生活水平的變化。
1月24日,電影放映員東德布在為牧民放電影。薛蒂 攝
借著路燈和銀幕的光亮,東德布一筆一畫地寫下電影放映記錄。同一頁上,他還要記下放映的時間、地點以及觀眾人數(shù)。當天晚上,凜冽的寒風一陣一陣地吹過,三四十名村民在銀幕前逐漸離開,活潑、好動的孩子們也早早躲進溫暖的家中,剩余觀影的人寥寥無幾。“等到電影放映完我再走,天氣太冷,因為喜歡,也不覺得時間長?!睎|德布說。
截至2023年,東德布已在全縣放映電影14000余場,觀眾人數(shù)超18萬人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一位藏族女放映員的15載光影路
她在曲折的山路上披星戴月走了15年,共放映電影5000余場,行程15萬多公里。她經歷了放映設備的三次更替,見證了村道從泥濘土路變成水泥大道的變化,盡管年齡總是提醒著她退休,她也依舊停不下去山里放電影的步伐。[詳細] -
青海湖岸畔“草原放映員”的光影人生
經歷過坎坷,許國強才感到,這份工作并沒有想象中輕松。“草原的廣闊,也意味著路途的遙遠?!彼袊@,村莊之間往往相距上百公里,深夜放完電影,只能露宿草原。[詳細] -
高原上有臺不熄的放映機
今年是許國強擔任電影放映員的第三十四個年頭。1988年,21歲的他成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鐵蓋鄉(xiāng)的一名電影放映員。[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