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潔阿姨的琴聲為何動人
作者:智春麗
不久前,清華大學藝教中心新年聯(lián)歡會上,保潔員邢國芹上臺彈奏鋼琴曲《我的中國心》,臺下掌聲雷動。視頻上傳網(wǎng)絡后,“清華保潔阿姨彈奏我的中國心”上了熱搜。“知識為所有人敞開大門”“平凡的崗位也可以閃閃發(fā)光”……這是網(wǎng)友們的感動。
保潔阿姨的琴聲為何打動了這么多人,仔細想想,耐人尋味。
感動首先源于熱愛。55歲的保潔阿姨,身穿工作服、雙眼微閉,手指在黑白琴鍵上跳動,這幅畫面就是對“熱愛”的生動詮釋。邢國芹的學琴經(jīng)歷,沒有咬咬牙的堅持,只有沉醉其中的享受。她接受采訪時表示,自己不懂樂譜,每天工作結束后就在一臺長期不用的“走音”鋼琴上摸索,“今天彈得不好,明天繼續(xù)練”“彈得肯定不準,但我很開心”。
藝術技巧也許有門檻,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熱愛是平等的?!拔壹蚁闯幊剡厴?,朵朵花開淡墨痕”,熱愛加上堅持,往往會產(chǎn)生不可思議的成果。于個人而言,這種熱愛是提升自我的動力;于社會而言,這種熱愛能匯聚成向上向善的文明風尚。
感動背后也有社會情緒的共鳴,那就是人們對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不僅是邢國芹,身處平凡崗位的普通人,因為熱愛而堅持學習的故事屢屢刷屏:農(nóng)民工吳桂春在東莞圖書館留言,“想起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圖書館了”;3年背誦1.5萬多個外語單詞,北京大學保安許文龍“不管在什么崗位上,都要學習”;8年創(chuàng)作100多幅粉筆畫,南京大學宿舍管理員吳立娣“拿起掃帚是生計,拾起畫筆是生活”……他們的“不務正業(yè)”,獲得的往往是贊美和鼓勵,這是社會情緒的正向振蕩。
感動之余,保潔阿姨的琴聲也引發(fā)思考:像邢國芹一樣對藝術、對知識心懷熱愛的普通勞動者還有很多,怎么才能為他們創(chuàng)造更多的有利條件?
繼續(xù)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升級精神文化供給能力是應有之義。目前我國所有的公共圖書館、文化館、文化站、美術館和90%以上的博物館已免費開放,“十三五”期間中央財政每年投入資金20多億元,用來支持基層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按照“十四五”規(guī)劃綱要的部署,要創(chuàng)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功能,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
有了更多免費開放的場館,有了更多精準的文化惠民活動,熱愛知識和藝術的種子,才能更加蓬勃地生長起來。(智春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