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新時代中國價值哲學深入研究中國社會應當信仰什么、堅持什么、追求什么、實現(xiàn)什么,促進人們形成科學認知、確立行為標準。
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貢獻哲學智慧,已成為中國價值哲學研究的時代課題。解答好這一時代課題,應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認識和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與發(fā)展的脈絡,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學理支撐、明確方法論指引。
認識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與發(fā)展的脈絡。馬克思說,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xiàn)的程度,總是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從人類歷史發(fā)展進程來看,古今中外,任何文明社會都有自己的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為社會系統(tǒng)正常運轉(zhuǎn)提供精神支柱。同時也要看到,沒有哪一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是憑空產(chǎn)生的,它們大都源自對本民族思想文化價值的繼承與發(fā)展,源自對外來思想文化價值的批判和吸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為引領,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合理借鑒和吸收外來思想文化價值,具有清晰的發(fā)展脈絡。在新時代,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以歷史邏輯認識和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與發(fā)展的脈絡,運用古今對照、縱橫比較等研究方法實現(xiàn)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文化到思想、從社會基礎到意識形態(tài)的視野拓展,不斷加深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內(nèi)容、理論線索的認識和把握,從學理上闡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發(fā)展脈絡及其當代價值,從而更好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學理支撐。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離不開科學理論指引,要以理論邏輯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學理支撐。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為人類社會發(fā)展進步指明了方向,為觀察和解釋世界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深入研究新時代中國社會應當信仰什么、堅持什么、追求什么、實現(xiàn)什么,促進人們形成科學認知、確立行為標準。解決好這一問題,也是中國價值哲學研究的根本性、原則性問題。新時代中國價值哲學研究不僅要從學理上搞清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什么、為什么,如何培育和踐行;而且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梳理、闡釋清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邏輯層次、內(nèi)在機理和人民立場、人民情懷,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堅持人民是歷史創(chuàng)造者的觀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聚焦人民實踐創(chuàng)造,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科學的學理支撐,進而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明確方法論指引。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并不斷發(fā)展于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人民進行的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也必然要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進一步豐富時代內(nèi)涵、彰顯時代價值。當代中國正經(jīng)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chuàng)新。解決當代中國的問題,提出解決人類問題的中國方案,要堅持以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引,堅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面對社會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日趨活躍、社會思潮紛紜激蕩的新形勢,如何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更好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jié)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是中國價值哲學研究面臨的時代命題。解答好這一命題,要求中國價值哲學研究以總體性視域聚焦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牢牢立足中國實踐,牢固樹立問題意識和問題導向,努力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明確方法論指引。要針對具體社會實踐開展問題研究,既直面困難又分析條件,既強調(diào)主體又關注客體,既探討方法策略又構(gòu)建體制機制,促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細落實,從而更好地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推動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ㄗ髡邽橹袊鐣茖W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
-
把學問寫進群眾心坎里
當前,一些比較優(yōu)秀的哲學社會科學著作在思想性、理論性、科學性上做得較好,但在現(xiàn)實性、自主性、獨創(chuàng)性上還需要進一步提高。[詳細] -
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的根本遵循
樹立強烈的時代意識,勇于回答時代課題,做新時代的新學問。[詳細] -
用心用情用功為人民立言(大家手筆)
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深入實際、深入群眾,了解百姓生活狀況、把握群眾思想脈搏,著眼群眾需要解疑釋惑、闡明道理,推進理論大眾化。[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