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芒康縣發(fā)掘新“非遺”項目鹵水桶制作技藝和鹽民故居
近日,西藏昌都市芒康縣文化資源普查員在加達村尋訪民間藝人旦增赤列時,意外發(fā)掘了新的“非遺”項目——鹵水桶制作技藝和鹽民故居。
尋訪中,民間藝人旦增赤列向普查員講述了加達鹽民故居的歷史故事,并現場展示了自己制作鹵水桶的過程。據了解,鹵水桶由黑山羊羊毛線、樺樹皮等組成,原材料均為當地所產,造型非常好看、經久耐用,充滿著濃郁的生活氣息,風格粗獷質樸卻不失細膩精巧,該技藝流傳至今已有1300年的歷史。旦增赤列已是第五代傳人,他從小就在家中耳濡目染祖父和父親的鹵水桶制作技藝。
鹽民故居,距今有300多年歷史,該建筑為一層石木結構,占地面積約20平方米,高約230厘米,除屋墻外均為木質結構,特別是窗戶為木質滑窗,簡潔耐用,屋內所有用具的擺設完全還原了當時的情形,由木釘固定的木架子上,擺滿了生活和制鹽用具,多數為世代相傳。這僅有20平方米的房屋就是當年鹽民生活的真實寫照,簡單又細膩,處處體現著加達鹽民的智慧。
下一步,該縣文化部門還將繼續(xù)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項目挖掘、研究、利用,開展對“非遺”資料的收集、整理、編目、歸檔,完善“非遺”名錄體系及保護機制,落實科學保護措施,實行“非遺”名錄動態(tài)管理;積極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周邊地區(qū)交流與合作,充分展示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
【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西藏傳統(tǒng)文化更加絢麗多彩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和西藏自治區(qū)累計投入非遺專項資金約2億多元,建立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體系,開設各類傳習場所,使西藏一大批非遺項目得到有效保護。[詳細] -
西藏尼木縣探索“非遺+扶貧”
尼木縣有享譽全區(qū)的“尼木三絕”,即尼木藏香制作、普松雕刻和雪拉藏紙,此外,還有古老的塔榮白面具藏戲和優(yōu)美灑脫的尼字體等多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據了解,尼木縣共有非遺項目10個,非遺傳承人25名,其中國家級傳承人3名,自治...[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