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修復都蘭出土唐元紡織品文物
圖為元代袍服片銀面料。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30日,記者從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日前,該所歷經(jīng)一年有余,實施完成所藏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項目,并通過驗收。此次項目保護對象為8件唐代織錦和1件元代織金錦袍服,均為青海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重要墓地出土珍貴文物,其中一級1件、二級1件、三級7件。
圖為修復后的元代袍服。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據(jù)悉,此次實施項目中的唐代織錦均出土于青海都蘭熱水墓群,紋樣形象生動,圖案基本完整,色彩清晰,為典型吐蕃時期紋樣,是研究唐吐蕃時期絲綢織造工藝、古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與貿(mào)易和東西方藝術風格的珍貴實物資料;元代織金錦袍服出土于青海尕海墓群,主面料以片銀顯花,交領、袖口均以捻金線顯花,系青海地區(qū)首次出土,對于研究元代妝金紡織技術具有重要意義,是研究少數(shù)民族服飾史、社會生活情況等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料。
記者了解到,項目實施中,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技術團隊堅持保護修復與課題研究同頻共振,充分應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對織物原料、染料、紡織工藝等進行了科學檢測與深入研究。同時,借鑒國內(nèi)外先進經(jīng)驗,以物理除塵法代替?zhèn)鹘y(tǒng)清洗的方法,最大程度保證了文物色彩的原真性。
圖為元代袍服平整過程。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通過科學保護修復,文物的柔韌性和強度得到極大提升,形制得以較好恢復,圖案得以很好展現(xiàn),達到了長期保存、展陳、研究的要求。項目驗收中,專家組認為該團隊在項目難度大、任務重的情況下,以科技帶動保護修復,精準實施,修復效果達到國內(nèi)先進水平。
圖為修復后的唐代織錦。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近年來,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持續(xù)開展所藏文物保護專項工作,推進各類珍貴文物保護項目的實施,保證所藏珍貴文物得到科學保護和妥善保存。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zhuǎn)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青海省博物館升級 都蘭熱水大墓部分出土文物首次展出
11月29日,青海省博物館推出的“1+3”主題展覽開展。展覽匯集青海省垣各文博單位館藏珍品,其中,都蘭熱水大墓部分出土文物首次亮相。[詳細] -
青海省博物館升級 上展文物體量為青藏高原最大
青海省博物館經(jīng)一年半升級改造后開館并舉辦“1+3”主題展覽,160件藏品首次亮相。[詳細] -
青海都蘭血渭一號出土文物首次展出
青海海西都蘭熱水墓群40余件出土文物首次展出,通過微縮景觀、主題宣傳片、場景復原、紀錄片推介等形式首次綜合性對海西都蘭熱水墓群的四個墓葬做了全面介紹。[詳細]
- 交通運輸部:今日多地大雨或暴雨天氣影響出行
- 全國中小企業(yè)網(wǎng)上百日招聘高校畢業(yè)生活動開展:精準對接 助力就業(yè)
- 北京辦理文物市場行政執(zhí)法“第一案” 涉案青銅器系西周和春秋時期文物
- 大熊貓吃竹子“絕技”從何而來?最新研究揭秘600萬年前起源
- 浙江新增2例本土無癥狀感染者
- 鞏固經(jīng)濟恢復態(tài)勢——6月全國各地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掃描
- 黨旗在一線飄揚——當好鄉(xiāng)村振興“領頭雁”
- 江蘇新增本土確診病例1例、本土無癥狀感染者25例
- 三部門發(fā)布2021年住房公積金年度“賬單”
- 監(jiān)管部門多措并舉支持民企債券融資 專家預計全年民企信用債發(fā)行或超60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