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承載歷史,共同闡釋著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淵源。高原文明的守望之路,雖艱苦曲折卻薪火相傳。高原文物守護者們,為文物保護付出了清苦與艱辛,為我們共享了中華文明的成就與輝煌。他們,值得更多地被看見、被理解、被支持!
自2024年短片《高原文物守護者》策劃工作啟動以來,攝制組以一種新的視角去學習、了解、思考、拍攝記錄西藏文物和文物工作。
我們驚訝于這些年來高原文物工作意義之重大、工作之艱辛、成效之斐然,向默默無聞在高原守護文物的所有工作者們致敬。伴隨著短視頻的攝制,我們同步開展了高原文物守護者口述史工作,成片播出后收到了眾多網(wǎng)友的關注和點贊。由西藏賽文影業(yè)有限公司攝制并報送的《高原文物守護者口述史》入選2023第九屆中國口述歷史國際周并在北京展示展出,短視頻《高原文物守護者》獲得第四屆中國西藏網(wǎng)絡影像節(jié)三等獎。
在走訪調(diào)研與拍攝的 46 天里,團隊的足跡遍布北京、成都、南京、拉薩、日喀則、山南、阿里等地。團隊深入研讀國家與西藏自治區(qū)相關政策,查閱大量歷史資料,廣泛收集各類知識。期間,團隊對10多位老一輩工作者展開口述采訪,同時為20余位奮戰(zhàn)在一線的文物保護人員進行紀錄片錄制。
圖為拍攝現(xiàn)場
那些在青藏高原上兢兢業(yè)業(yè)、甘于奉獻的發(fā)掘者、搶救者、看護者、修復者、管理者、研究者、傳承者們的守護故事令我們深深感動。他們不僅擁有專業(yè)知識和技能,還有著一份不變的初心和對文物發(fā)自內(nèi)心的熱愛,一代代薪火相傳,像青稞一樣謙卑而堅定地扎根在這片高天厚土,默默無聞地付出,也讓我們看到了西藏文物保護的重要性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團隊一直從事高原紀錄片工作,關注挖掘時代與人物身上的關系與故事。從如何講好中國西藏故事這一選題角度來看,“高原文物守護者”是一個很好的涉藏傳播文化符號,是講好文物故事、講好中國西藏故事的重要抓手。為了制作好本片,團隊多次向行業(yè)內(nèi)的前輩請教,他們給予我們這個年輕的團隊很多具體工作上的啟發(fā)。此外我們還深入研習了《我在故宮修文物》《敦煌師父》《敦煌,生而傳奇》《如果國寶會說話》《故宮八大作》等一系列文博題材的熱播紀錄片,開拓了我們講述故事的思路。
高原文物守護者是一個比較大的選題,我們深知,在條件有限的情況下,短時間內(nèi)制作完成這部短片具有挑戰(zhàn),但更多的是使命,我們希望通過這樣一部短片能喚起更多人對西藏文物工作的關注,西藏文物工作者與西藏文物需要更多地被看見、被理解、被支持!
高原文物守護工作者的奉獻和付出
西藏文物具有數(shù)量龐大、分布極其廣泛、文物點眾多、分布點海拔高且分散等一系列的特殊屬性,這也意味著從事高原文物工作要付出更多的艱辛,要守得住孤獨。風餐露宿、跋山涉水、常年在野外、四季在奔波,很多人為了工作,放棄陪伴家人;他們的身體在多年艱苦工作中落下了職業(yè)病,身體素質(zhì)也遠遠不如同齡人。然而當他們講起自己工作經(jīng)歷時,卻總是輕描淡寫,背后承載的艱辛、執(zhí)著和樸實讓我們一次次感動落淚。
圖為拍攝現(xiàn)場
面對高原文物守護工作,他們從最初的熱愛,慢慢轉(zhuǎn)化為一種守護的使命。在考古、文物建檔、保護、文物鑒定、修復、古建筑維修等專業(yè)領域越來越科學化、規(guī)范化、法制化。當他們新發(fā)現(xiàn)文物或遺址時,就像孩子般激動和欣喜。對待平日里守護的文物,就像呵護自己最疼愛的親人一樣。如果沒有這份熱愛和執(zhí)著,很難在一個工作崗位上做到終身堅守,他們專業(yè)且敬業(yè)的工作態(tài)度也帶給我們更多的鼓舞。
在拍攝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高原上的文物修復者、看護者、管理者、研究者,雖然來自不同的省份、不同的民族,卻有著共同不變的初心和目標。
此外,在高原文物守護者群體中,還包括以農(nóng)牧民群眾身份加入的野外管護人、守護寺廟里文物的僧人以及捐贈文物的市民群眾。其中,讓我們印象最深的是,雖然年事已高,依舊盡職盡責,終生守護阿里“東嘎和皮央遺址”的仁增旺扎老人,步履蹣跚依然一個人堅守在這片重要的遺址里。透過他們的故事,我們深感高原文物守護工作是一個需要全社會參與的事業(yè),需要大家共同提升文物安全意識、共同珍守。
從事高原文物工作的責任與意義重大
在制作這部短片的時候,首先思考的問題是:高原文物守護者究竟守護了什么?在拍攝采訪和不斷深入學習的過程中,大家慢慢理解了高原文物工作的責任之重、意義之不凡。
以初心守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見證載體。我們在西藏博物館、羅布林卡、大昭寺、布達拉宮、薩迦寺、藏王墓等拍攝過程中,他們守護著大量見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文物。重器凝萬古之志,典籍匯千載之思,這蔚為大觀的文化寶藏,是歷史的“活化石”,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承載著不同時期的文明,都在默默訴說著何以中國。
圖為拍攝現(xiàn)場
扎根一線守護好每一件文物的安全。每一件文物的安全,離不開文物守護者的科學守護管理,他們心系文物經(jīng)寒暑,守護根脈若磐石,在預防火災、水災、防盜等工作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有的人,用一生守護文物的安全,甚至有一些地方,從未發(fā)生過一次火災,文物安全獲得了良好保障。為了無愧于自己的職業(yè)、無愧于歷史,他們把文物的安全與自己的生命安全緊緊連接在一起。
立足當下,數(shù)十年如一日守護文物事業(yè)的高質(zhì)量發(fā)展。在拍攝中,我們看見,正是因為這些守護者們不懈的努力,在黨和國家的重視下,西藏文物保護基礎工作又有了新的提升;文物的維修越來越精細化、體系化;考古發(fā)掘的成果越來越受關注和重視;博物館建設和公共文化服務越來越完善。
我們可以看見文物數(shù)字化保護手段越來越豐富;在保護、管理、利用好文物,傳承和弘揚傳統(tǒng)文化,促進文化產(chǎn)業(yè)和旅游業(yè)發(fā)展,促進社會主義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上,有了顯著的提升。
展望未來,守護好中華文明的延續(xù)。我們拍攝了西藏博物館內(nèi)小朋友講解文物、學習考古的場景畫面,不同民族、不同區(qū)域的市民和游客參觀的場景,他們對于西藏文博知識的渴求與好奇的熱烈程度讓我們很意外。此外,隨著這幾年用文物講好中國西藏故事的工作持續(xù)推進,區(qū)內(nèi)外對高原文物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了。
守護文物,就是守護中華文明的延續(xù)。當我們的子孫后代仰望天空時,五千多年的歷史文明如浩瀚星河中溫潤的光芒,照在一片片遺址中、一件件文物上,那些共同守望著的,是中華民族的根脈,是代表中華文化的坐標點,是承載文明的希望之舟。
高原文物守護者的薪火相傳
不同時代下,高原文物守護者始終具有一種精神上的薪火相傳,立足文明的守護,歸途卻是無限可期的未來。我們走訪南京、成都等地,走訪老一輩工作者,聆聽他們的工作經(jīng)歷和故事,當他們翻著老照片回憶歷史往事時,我們在企盼中探尋出一種薪火相傳的精神延續(xù)。他們把青春獻給了西藏,默默無聞地工作,在那個物資相對匱乏、交通不便利的年代,克服了各種難以想象的困難,與當?shù)夭刈逋就士?、共患難、心連心,共同譜寫了民族團結(jié)一家親,為西藏文物事業(yè)做出了巨大貢獻。
程竹敏、屠思華伉儷的故事——2023年拍攝時,屠思華先生90歲,程竹敏老師87歲,都已是耄耋之年的老者。他們曾經(jīng)都是南京博物院的文物工作者,在黨中央號召下毅然自愿報名去西藏工作,1959年進藏,直至1994年退休離開西藏,一干就是35年。程竹敏屠思華伉儷是西藏文物保護初期的親歷者,見證自20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西藏文物保護機構從無到有,西藏文物保護事業(yè)的變遷與發(fā)展。
侯石柱老師現(xiàn)年75歲,曾在西藏主持和參加昌都卡若遺址、朗縣列山吐蕃墓地等考古發(fā)掘,領導西藏境內(nèi)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組織開展阿里地區(qū)古格王國遺址調(diào)查,使西藏考古工作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初步形成了包括舊石器(含細石器)、新石器、吐蕃時期、古格王國以及西藏巖畫等西藏考古學體系。
令我們欣慰的是,學習與傳幫帶的接班人是踏實做事的一代,是潛心研究的一代,更是接好高原文物守護接力棒的一代。如今他們已成為成績斐然的專家學者,卻依舊保持著孜孜不倦的工作熱情和永不熄滅的動力。
張建林是為了完成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于1984年進入西藏考古,“20世紀80年代之前,在青藏高原上開展的文物考古工作非常少,基礎非常薄弱。因為這是一個高海拔的區(qū)域,不是每個人都能夠適應這么一種生活的環(huán)境和工作的環(huán)境,受到高海拔缺氧和面積遼闊、交通工具缺乏的影響,工作困難要比其他省區(qū)要大得多。”張建林老師認為,西藏文物考古工作的意義,就是要通過考古的發(fā)現(xiàn)和研究來探索和復原西藏的古代社會,為我們了解遠古的西藏打開一扇窗戶。本次拍攝張健林老師的時候,他正在阿里日土巖畫遺跡進行考古工作。這位西藏考古前輩始終保持專注、葆有孜孜不倦地探索的精神令我們敬佩。
66歲的霍巍教授依然在西藏考古工作上步履不停,他常說,時間的概念是人設定的,在新事物面前人不分年齡,考古人永遠年輕。對于西藏考古的意義,霍巍教授認為,青藏高原是文明交匯的十字路口,提出了“高原絲綢之路”這個概念。考古文物非常豐富,同時能夠充分體現(xiàn)西藏跟祖國其他地區(qū)以及跟它周邊地區(qū)和國家這種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在近三十年的時光里,李永憲足跡走遍西藏多處,也把工作做到了西藏各處。李永憲認為,在西藏考古,要熱愛西藏的歷史,熱愛西藏的文化,這是能夠做好考古工作的基礎條件。同時,做考古真的是很需要年輕人,更需要有梯隊。
楊招君作為中央國家機關第一批援藏干部,1998年到2001年,到西藏自治區(qū)文物局工作。從北京到西藏,他面臨飲食、洗澡、住宿等很多生活方面的不適應,但依然堅持文物保護技術的支援與堅守。他說,“援藏的經(jīng)歷很珍貴,青藏高原是個神奇的土地,在告別這塊土地時候,實際上是有說不盡的依戀和不舍。如果現(xiàn)在讓我繼續(xù)援藏,我還愿意去,還愿意沖在文物保護的一線?!?/p>
西藏自治區(qū)文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夏格旺堆,常年在西藏各處進行考古工作,在對考古工作充滿熱情的同時,他也保持著學者的嚴謹和客觀。說起高原文物工作的意義,他認為,從大的地理位置看,青藏高原處于歐亞大陸的中南部,歷史上一直處于東亞、南亞、中亞文明的交匯上,不僅其地理自然具有“十字交匯”的特點,而且考古發(fā)現(xiàn)的諸多遺存同樣反映著青藏高原與周邊區(qū)域之間的廣泛交流互動的事實。我們前往日喀則康馬縣瑪不錯遺址進行拍攝,夏格旺堆正在專注地進行考古收尾工作,他感慨地說:“在許多山谷的角落,我們需要做的和能做的文化遺產(chǎn)的工作,永遠沒有盡頭?!?/p>
西藏博物館副館長、研究員巴桑羅布,作為西藏博物館《離太陽最近的人——西藏民俗文化展》總策展人,他說:“這么多文物在博物館展覽展示,活化利用,對于講好中國西藏故事,傳承和保護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具有重要意義。這不僅是高原文物人的使命,同時也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參與和支持。”
一代代高原守護者身上具有精神的一致性。一點一滴,積水成河。目前新生代的文物守護人才已逐漸涌現(xiàn)出來,他們依舊初心不變,秉承使命。
圖為拍攝現(xiàn)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和使命,在新時代,高原文物守護者在傳承老西藏精神與“兩路”精神的基礎上,有了新的時代精神內(nèi)涵。他們身上有了新要求、新經(jīng)驗,新技能、新科技,必將為西藏的文物工作事業(yè)、文化的傳承,再創(chuàng)新的成果與突破!(中國西藏網(wǎng) 通訊員/楊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zhuǎn)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