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翻閱“老西藏”陰法唐將軍所著《從泰山到珠峰——陰法唐回憶錄》一書,不由得想起建藏援藏工作者共有的“西藏情結”和所傳承的“老西藏精神”。
提起“西藏情結”,不得不說作為一名老進藏工作者,在北京如能被朋友和同事稱呼一聲“老西藏”,心中總能激起陣陣暖意,因為這三個字承載著太多的意義。
1987年初,我從青海調到西藏工作,1991年底又從西藏調到北京工作,但最令我懷念的地方還是在西藏,我覺得那里是我人生度過最幸福時光的地方。
30多年來,西藏的一切讓我深深眷戀,并發(fā)瘋似地一次次投入她的懷抱。即使幾年前我從記者崗位退休,仍是癡情不改,總想著為西藏做點事。于是,我擔任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協(xié)會秘書長,繼續(xù)書寫我那“?;丶铱纯础钡难┯蚯閼?。
2019年,中國西藏網給我開設了“藏北故事”專欄,至今已撰寫發(fā)布170余篇稿件,仍無擱筆之意。因為這片高天厚土,給我太多的感動與激情,總會有說不完的故事。
然而,何止是我這樣。我所熟悉的每位建藏援藏工作者,如今一談起西藏,似乎都回到了那寄予萬般深情的地方,充滿激動、虔誠和眷戀。
圖為陰法唐邀請在京工作和生活的10多名藏族同胞來家里做客,一同歡慶藏歷土牛新年(唐召明2009年2月26日攝)
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協(xié)會學習指導老師、西藏自治區(qū)黨委原第一書記陰法唐,自1950年隨其所在的第二野戰(zhàn)軍十八軍首批進藏開始,累計在西藏工作了27年。
陰法唐后來從西藏調到北京,卻把心永遠留在西藏。他在京不辭辛苦地為西藏的人、為西藏的事奔波忙碌、傾注熱忱。
我采訪中清晰地記得:1982年10月,黨的十二大剛結束不久,時任西藏自治區(qū)黨委第一書記的陰法唐就前往因開發(fā)藏北無人區(qū)而誕生的那曲地區(qū)雙湖辦事處(現(xiàn)那曲市雙湖縣)考察工作,還去了這里的“人民公社”嘎措鄉(xiāng)。
陰法唐不顧高寒缺氧來到“生命禁區(qū)”考察工作,讓無數(shù)干部群眾倍受鼓舞,因為他們從陰法唐身上看到了一名“老西藏”對雪域高原的摯愛情懷。
上世紀六十年代,人們把十八軍等進藏早的人員稱為“老西藏”,以后,包括西藏人民,往往也把八九十年代以前的進藏人員稱為“老西藏”。
有了“老西藏”,也就有了“老西藏精神”。陰法唐將它總結為:“長期建藏,邊疆為家;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自覺遵紀守法;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zhàn)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p>
“長期建設西藏一直是‘老西藏精神’的核心。它是對黨的光榮傳統(tǒng)——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的繼承和發(fā)展,并且越來越深入人心?!标幏ㄌ普f,“兩不怕”最初是進藏部隊155團2連修建康藏公路時提出來的。后來,這個團在中印邊境自衛(wèi)反擊戰(zhàn)中擔任主攻,2連是主攻連。這個連六班班長陽廷安高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跟我來”,連續(xù)攻下20多個地堡……由此,“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號和誓言,也就成為人民解放軍駐藏部隊和“老西藏”英勇戰(zhàn)斗精神的見證。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進藏,至今還健在的“老西藏”,如今大都八九十歲了,早已離開工作崗位,但他們的后代仍在繼續(xù)著父輩們所開創(chuàng)的建設新西藏的事業(yè)。“老西藏精神”在這些后輩身上薪火相傳,繼續(xù)傳遞著奉獻接力棒。
2003年,因突發(fā)腦溢血而去世的中共那曲地區(qū)(現(xiàn)那曲市)班戈縣委常委、縣委組織部部長祁愛群,出生在江蘇靖江。他的父親祁禮法于1960年進藏工作,1977年,祁禮法把遠在江蘇靖江的妻子和兒女接到西藏。從此,祁愛群開始了在西藏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用“老西藏精神”譜寫了自己短暫而光輝的一生。
這是1991年祁愛群在青海格爾木的公公家與三歲女兒袁錦一起拍攝的照片。袁錦在上海生活,母女倆一年才能相聚一次(唐召明翻拍照片)
1980年,祁愛群中學畢業(yè)后參加高考,按她的考試成績,本可選擇其他省市一所大學來就讀,畢業(yè)后分在其他省市工作,但她卻把自己的志愿確定在了西藏農牧學院。她對父親說:“爸,我像你年輕時一樣,現(xiàn)在已經愛上了西藏這塊神奇的土地,我更愿意在這里放飛我的青春……”父親支持了女兒的決定,祁愛群如愿以償。
1984年7月,祁愛群在西藏農牧學院畢業(yè),主動選擇來到“世界屋脊的屋脊”的那曲地區(qū)畜牧部門工作。
2001年底,那曲地委考慮調祁愛群到那曲草原腹地、平均海拔4700多米的班戈縣工作,任縣委常委、縣委組織部部長。祁愛群知道自己身患各種疾病,如果調到班戈,還要與在那曲鎮(zhèn)工作的丈夫分開,但她還是服從組織安排。消息傳開,祁愛群的朋友都勸她不要到更高海拔的班戈縣工作,她的丈夫袁勇更是為此急得不行。他對妻子說:“你不要命了?班戈是你一個病人去的地方嗎?”說完就要去找組織,祁愛群卻拉住丈夫說,“這是組織的安排,我們不能講條件……放心吧,我會照顧好自己的?!?/p>
在人們的心目中,組織部長應該是整天同干部打交道的人??稍诎喔瓴菰撩裥闹校類廴阂彩菚r刻把牧民的快樂與痛苦放在自己心中的組織部長。
牧民白瑪拉姆是班戈縣普保鎮(zhèn)的貧困戶,丈夫去世早,留下她和兩個未成年的孩子,全家一年到頭靠吃政府的救濟糧度日,生活較為困難。一天,祁愛群來了,她把白瑪拉姆確定為自己的扶貧聯(lián)系對象,常來白瑪拉姆家,并且每次來都要帶點酥油、糌粑、大米和白面給白瑪拉姆。
為了白瑪拉姆家能徹底脫貧,2003年5月,祁愛群聯(lián)系縣里的其他單位,為白瑪拉姆家買了70多只羊,并教白瑪拉姆學會短期育肥和反季節(jié)銷售的辦法?! ?/p>
2003年底,白瑪拉姆有生以來第一次走進市場,出售了10只羊,收入了2000多元。當她備好上等酥油想請祁愛群來家里喝酥油茶時,他們的祁部長卻永遠不能赴約了。
2003年12月13日下午,祁愛群因突發(fā)大面積腦溢血昏倒在工作崗位上,用寶貴的生命深刻詮釋了“老西藏精神”。2004年,她被追授“全國優(yōu)秀組工干部”榮譽稱號。
圖為中國石化首批援藏干部李一超(右)陪同術后的斯求卓瑪(中)到天安門廣場游覽(唐召明2010年5月1日攝)
無獨有偶。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協(xié)會李一超,也是一位續(xù)寫父輩情緣的進藏人員。
2002年7月,“老西藏”李本信、何蜀江之子李一超主動請纓,成為中國石化對口支援西藏那曲地區(qū)班戈縣的第一批援藏干部。
李一超曾在西藏軍區(qū)拉薩八一學校讀書,并把西藏當成自己的“第二故鄉(xiāng)”。援藏對他來說,既是了卻父母的西藏情緣,也是為“第二故鄉(xiāng)”施展才華的難得機會。
2002年10月9日,時任班戈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的李一超在下鄉(xiāng)途中,發(fā)現(xiàn)新吉鄉(xiāng)牧女斯求卓瑪脖子上長著一個巨大腫瘤,無法勞動。隨后,李一超為幫助她解除病痛而多方奔走,并開始長期資助斯求卓瑪。
2010年,在李一超長達8年時間的不懈努力下,北京口腔醫(yī)院為47歲的斯求卓瑪實施手術,成功切除脖子上“懸掛”28年、重達5公斤的腫瘤,使她重獲新生。
圖為中國石化援建的班戈縣城(唐召明2008年攝)
“雨天一路泥,雪天一路冰,晚上一路黑”是2003年以前班戈縣城的寫照。2009年盛夏,因共同幫助斯求卓瑪治病,我和李一超來到班戈縣,并漫步在縣城平坦大街上。他告訴我,中國石化援藏的第一件事就是投資2700萬元修建縣城的道路和安裝路燈。
工作生活在這里的干部群眾清楚地記得,在工程施工期間的140多個日日夜夜,“李縣長”幾乎都留在了施工現(xiàn)場。
半年后,這項集給水、排水、污水、通訊、電力等管網于一體,并安裝有照明設備的吉江扎西路順利竣工,長期生活在鄉(xiāng)下的群眾,特意來體會一下幾十盞桔紅色太陽能路燈照明下的水泥路……
我所在的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協(xié)會,有著許多像李一超一樣的十八軍后代。他們退休后,仍在為西藏的事業(yè)不斷發(fā)出光和熱。
圖為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協(xié)會副會長張小康在協(xié)會召開的“弘揚老西藏精神學習交流座談會”上介紹“老西藏精神”(唐召明2023年10月14日攝)
十八軍軍長張國華的女兒張小康,以記錄、傳播老西藏的故事為己任,把“老西藏”鮮為人知的故事記下來、講出去。她用八年時間,輾轉全國,采訪數(shù)百名跟隨其父親遠赴西藏的戰(zhàn)士及其子女或親屬,于2014出版發(fā)行了紀實文學作品《雪域長歌:西藏1949-1960》,被多地檔案館、黨史辦收藏,定為黨史教育讀本。
圖為蘆繼兵在協(xié)會所舉辦的“弘揚老西藏精神,為黨旗增輝”宣講報告會上作宣講(唐召明2018年5月19日攝)
近年來,十八軍宣傳部長夏川的兒子蘆繼兵,作為延安兒女故事團的成員積極宣講傳播“老西藏精神”。他那激情澎湃的演講感動了許多部隊官兵、學校師生、機關干部、企業(yè)員工。他數(shù)次走上雪域高原,走進井岡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老區(qū),用大量珍貴的歷史照片、具體詳實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向大家講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也就沒有新西藏的歷史。由于成績突出,被北京市聘請為紅色宣講團成員。
圖為張琪向聽眾致軍禮。當日,“老西藏精神和兩路精神進校園”宣講報告會在拉薩舉行(唐召明2018年9月18日攝)
十八軍老戰(zhàn)士張均的女兒張琪,以首批進藏女兵、她的母親祁奮的故事為線索,通過展示歷史照片和真實的故事,以及自己追尋父母足跡在西藏軍區(qū)總醫(yī)院服役十四年的親身經歷,向無數(shù)聽眾講述了首批進藏女兵克服高寒缺氧等困難,在西藏建功立業(yè)的感人故事,深受好評。
……
西藏和平解放70多年來,正是這樣一批批解放西藏、建設西藏、支援西藏的建藏援藏工作者傳承“老西藏精神”,與廣大藏族同胞一起團結合作,共享甘苦,把青春、熱血乃至生命獻給雪域高原,使西藏取得了“短短幾十年、跨越上千年”的巨大變化,也奏響了一曲曲感天地、泣鬼神的華彩樂章。(中國西藏網 文、圖/唐召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