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答卷”】亞東邊陲小村里的幸福歡歌
【編者按】拉薩市的“江蘇路”,日喀則市的“山東路”,林芝市的“廣東路”……在西藏自治區(qū)有許多以其他兄弟省市命名的道路。這些道路名稱,見證著中央以對口援藏機制推進西藏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歷史,也書寫著西藏與各兄弟省市跨越山海的深情厚誼。
1994年,中央召開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提出“分片負責、對口支援、定期輪換”的援藏方針和“長期支援、自行輪換”的干部援助方式,自此開啟了中央與全國兄弟省市長期對口支援西藏發(fā)展的歷程。一批批援藏干部繼承“老西藏精神”,在高原上踐行著自己的誓言,書寫著精彩的援藏“答卷”。
中國西藏網(wǎng)訊 從海拔4630米的牧區(qū)到海拔2000余米的林區(qū),西藏自治區(qū)日喀則市亞東縣龐達村群眾普布扎西已逐漸習慣新環(huán)境、適應新生活。
2020年9月20日,普布扎西連同其它26戶群眾一起從亞東縣堆納鄉(xiāng)尚堆村搬遷入住龐達村。將羽絨服等厚衣服收進箱子,再添置襯衣等適宜衣服……寒來暑往間,普布扎西逐漸習慣了海拔下降2600多米的新生活。種植蔬菜、開民宿,大家努力適應新的環(huán)境,在這里跳起熟悉的鍋莊、唱起幸福的歡歌。
圖為西藏自治區(qū)日喀則市亞東縣龐達村一角 攝影:王媛媛
上海市第九批援藏干部、亞東縣委常務副書記湯旻介紹,搬遷前,他們一一入戶調(diào)研,了解大家的困難和需求。“搬遷前的高海拔村里建了合作社,牛羊一部分售賣了,一部分入股了合作社。原來的田地親戚在耕種,小孩也在亞東縣中學讀書?!逼詹荚髡f,搬遷前大家關心的牲畜、耕地、孩子上學、老人就醫(yī)等問題都得到了一一解決。
為了確保搬遷群眾“穩(wěn)得住、留得下、能致富”,當?shù)匾虻刂埔税l(fā)展了蔬菜種植、石斛養(yǎng)殖等產(chǎn)業(yè)。目前村里建有4座蔬菜大棚,縣城周邊還有62座大棚。去年,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村民們種植的白菜、青椒、西蘭花等20余種蔬菜總產(chǎn)量達到40余噸。
“搬遷前靠放牧牛羊,一年收入僅兩萬多元。來到龐達村,通過種植蔬菜等,去年家庭收入近7萬元。”學會了種菜,普布扎西一家的飲食習慣也在悄然變化。“我們以前住的地方海拔比較高,主要吃牛羊肉、糌粑。到了這里,大米、蔬菜吃得比較多?!?/p>
變化的不僅僅是冰箱里存放的食物,村民們的業(yè)余生活也更加豐富了。吃過晚飯,普布扎西常常和妻子一起沿著河邊散散步,和大家聚在廣場跳跳鍋莊,偶爾他還要去活動中心打打臺球。
圖為西藏自治區(qū)日喀則市亞東縣龐達村衛(wèi)生室 攝影:王媛媛
圖為西藏自治區(qū)日喀則市亞東縣龐達村村民普布扎西(右)和妻子在自家門口 攝影:王媛媛
青山綠水中的藏式小樓交錯分布,宜人的環(huán)境讓當?shù)赜兄l(fā)展旅游業(yè)的優(yōu)勢。湯旻介紹,村里共有7戶人家拿出二樓空余房間,開了民宿?!盀榱烁玫胤沼慰?,政府專門組織了廚師培訓,光是土豆就教了28種做法?!?/p>
從飛沙走石到綠波翻涌,龐達村村民們種植的青椒等蔬菜欣欣向榮,茂密樹林里的鐵皮石斛也在茁壯成長,這一切都讓村民們感到欣喜。夜幕降臨,他們聚集在廣場上,跳起歡快的鍋莊、唱起幸福的歌謠,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中國西藏網(wǎng) 記者/王媛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援藏“答卷”】一張藍圖繪就白朗瓜果飄香
“二十多年前,我們在大棚里看到漢族同志種的西紅柿、青椒都很羨慕,覺得要是我們自己種,肯定種不好?!?a href='../202206/t20220629_7231200.html' target="_blank">[詳細] -
【援藏“答卷”】青島力量在日喀則打造學前教育高地
1994年,中央召開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提出“分片負責、對口支援、定期輪換”的援藏方針和“長期支援、自行輪換”的干部援助方式,自此開啟了中央與全國兄弟省市長期對口支援西藏發(fā)展的歷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