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拍偷拍亚洲一区二区_日本欧美亚洲精品在线观看_日本 欧美 国产中文字幕_午夜中文乱码福利

tibet.cn
home

智慧 綠色 深藍——2024世界航海裝備大會展現海洋科技創(chuàng)新活力

發(fā)布時間: 2024-11-18 09:03:00 來源: 新華網

  水下機器人、極地科考船……一件件“硬核”海洋科技產品集中亮相。11月15日至18日,2024世界航海裝備大會在福州舉行。同期舉辦的2024第二屆中國海洋裝備博覽會上,超7000件海洋科技裝備與創(chuàng)新成果帶領觀眾逐夢深藍,展示了我國在海洋科技領域的新動能、新活力。

  科技賦能海洋裝備輕松馭海

  海下數十米,如何清洗長滿貝類及海藻的船?記者在本屆博覽會數智科技裝備展區(qū)找到了答案。

  天津瀚海藍帆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介紹,只需一個紙箱大小的水下機器人,便可以靈活浮游、下潛,到達海洋生物附著的區(qū)域開啟高壓水柱清洗船體。水下機器人還配有智能巡航定位、大數據分析等功能,研發(fā)人員通過搭建算法,可實時矯正機器人運動軌跡,并規(guī)劃最優(yōu)的清潔路徑。

  水下機器人在水下救援、水下考古、水下測繪等領域的應用也十分廣泛。記者在院校及科研成果展區(qū)看到多款酷似海洋魚類的水下仿生無人潛航器。由福建理工大學研發(fā)的“仿生波士頓大龍蝦”民用潛航機器人吸引不少觀眾駐足。

  據了解,這款潛航器仿照龍蝦的身體構造,前側裝有左右機械臂夾爪、尾部配備了多級柔性推進器,在水下科研、文化遺產保護、安全與救援等方面可發(fā)揮重要作用。

  既能海里游,又能天上飛。在上海交通大學展位,??湛缬驘o人航行器科技感十足?!帮w潛合一,負載能力7公斤,能夠完成水下100米潛深的航行任務,能在海洋探測、海洋工程、海洋資源開發(fā)等領域大放異彩?!鄙虾=煌ù髮W科研人員呂晨昕說。

  綠色動力助力藍色發(fā)展

  號稱“不沉沒”的船是如何實現的?博覽會上的一艘灰色新能源聚乙烯船舶成為亮眼產品。

  泛海海工董事長潘巖介紹,這艘船使用的新材料強度與鋼相同,但韌性卻是鋼的12倍,使得船只在碰撞時既能不受破壞又具備優(yōu)異韌性,能夠像氣球一樣彈回,再加上獨特的船體結構,進一步確保了船只“不沉沒”的特性。船舶還體現了研發(fā)者對環(huán)保的深刻理解。由于使用了新材料,船舶無需使用油漆進行船體噴涂,并在生產過程中實現了廢渣、廢水、廢氣的零排放,有效減少了對環(huán)境的污染。

  展區(qū)內,多種多樣的新能源船舶令人目不暇接。長航集團展出的“長江三峽1號”純電動游輪模型巨大,“這艘游輪全長100米,有4層樓高,6個小時可充滿電,一次充電可續(xù)航100公里,每年可替代燃油530噸,減少有害氣體排放1600多噸。”長航集團現場負責人說。

  “運輸+起重”一體化深遠海海上風電施工船“烏東德號”、抗臺風型漂浮式海上風電機組“三峽引領號”……越來越多新設備、新技術為海洋產業(yè)的發(fā)展提供綠色動力。

  “綠色化數字化浪潮席卷全球,正深刻重構航海裝備產業(yè),重塑著海上交通體系。航海裝備、海上交通乃至全球航運都是一個有機整體,綠色化和數字化日益呈現融合發(fā)展趨勢。”招商局集團董事、總經理石岱說。

  更深更遠駛向深藍

  11月14日上午,“科學”號科考船、“中國海監(jiān)8001”執(zhí)法船緩緩??狂R尾船政文化城船政碼頭,為參展嘉賓帶來了一場深遠海“大國重器”視覺盛宴。

  “‘科學’號科考船總噸位4711噸,集成七大船載科學探測與實驗系統(tǒng),是我國首艘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一代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科學”號科考船船長陳修峰說。

  向海圖強,筑夢深藍。走向深海,是海洋產業(yè)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

  走進連江深海養(yǎng)殖館展廳,“閩投1號”“振鮑1號”等深遠海養(yǎng)殖平臺引起觀眾好奇:為何要在“海上的鋼鐵之城”里養(yǎng)魚?

  “振鮑1號”平臺負責人吳永壽介紹,把鮑魚搬到深遠海養(yǎng)殖,深遠海的海水交換量大,水溫穩(wěn)定,水質更好。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鮑魚的成活率上升,產量也能增加兩成。這種養(yǎng)殖方式還能節(jié)約人工,人工數量可以減少60%。平臺上設置了水質監(jiān)測系統(tǒng),相當于鮑魚的“智能家居”,養(yǎng)殖戶可以監(jiān)測海水的pH值、電導率、溶解氧等數據,實現“手機養(yǎng)魚”。

  “深遠海有著廣闊的空間和豐富的資源。”多位與會嘉賓認為,我國航海裝備正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加快推進,深度參與全球產業(yè)鏈供應鏈合作,“藍色生產力”穩(wěn)步提升。

(責編: 王東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