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拍偷拍亚洲一区二区_日本欧美亚洲精品在线观看_日本 欧美 国产中文字幕_午夜中文乱码福利

中國西藏網(wǎng) > 文化 > 資訊

堅守巍巍高原 鑄就精神高地——中國共產(chǎn)黨人“世界屋脊”奮斗影像記

發(fā)布時間:2021-07-20 09:24:00來源: 新華網(wǎng)

  這是一份彪炳史冊的答卷:驅逐帝國主義勢力出西藏,粉碎其妄想“西藏獨立”的圖謀,完成西藏和平解放;廢除封建農(nóng)奴制度,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把鐵路修到“第三極”,在“世界屋脊”創(chuàng)造了“短短幾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間奇跡。

  這是一連串令人動容的故事:十八軍軍長張國華背女出征,三歲的女兒難難成為進軍西藏路上犧牲的第一個“戰(zhàn)士”;修建川藏公路平均每公里就有一人犧牲;兩次援藏后留藏工作的孔繁森,把生命獻給了雪域高原;對口援藏實施以來,有16名援藏干部犧牲,僅2020年西藏在崗犧牲的公務員就有60多人,是和平時期犧牲最多的群體之一。

  極遠、極寒、極苦……他們也是兒女、丈夫、妻子、父親、母親……

  西藏和平解放70年來,一代一代中國共產(chǎn)黨人舍棄常人所擁有的、放棄常人所享受的,扎根雪域高原,矢志艱苦奮斗。他們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用身軀和高原環(huán)境作斗爭,用堅守詮釋家國情懷,在巍巍高原鑄就了精神高地。

  這是鮮花掩映下的布達拉宮(2018年7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這是布達拉宮廣場上的鴿子(2018年3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

  “敬愛的爸媽:如果您的兒子在這遭遇不測,請你們不要傷心……在這次地震中,你們的兒子沒有退縮,總沖在前頭,保護當?shù)乩习傩瞻踩?,讓他們安全轉移?!?/p>

  這是2015年4月29日,共產(chǎn)黨員、邊防戰(zhàn)士邵明貴寫下的遺書。

  字跡雖有些潦草,卻情真意切,英勇悲壯。

  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發(fā)生8.1級大地震,西藏吉隆口岸成為“孤島”。人員分批轉移,只留下堅守邊防檢查站監(jiān)護中隊的21名官兵,其中有11名是共產(chǎn)黨員,他們當時寫下遺書,以備不測。

  “國門是國家的象征,國家把口岸交給我們,我們就要堅守?!边@是留守官兵共同的心聲。如今,邵明貴依然堅守在吉隆口岸,守護著國門。

  在困難和危險面前,共產(chǎn)黨人把生死置之度外,以堅定的革命精神,和“世界屋脊”的惡劣環(huán)境搏斗,把一個個不可能踩在腳下。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左上圖為共產(chǎn)黨員、邊防戰(zhàn)士邵明貴;右上圖和右中圖為邵明貴和戰(zhàn)友在轉移地震受災群眾;左下圖為邵明貴寫下的遺書;右下圖為吉隆邊防檢查站邊防戰(zhàn)士寫下的遺書(資料照片)。新華社發(fā)

  西藏空氣中含氧量僅為平原地區(qū)的60%左右,是不少人眼中的“生命禁區(qū)”。舊西藏阿里的地方政府曾揚言,將不費一兵一卒,單憑高原的惡劣氣候,就能把解放軍困死在藏北高原。

  但高原的惡劣氣候,從未能阻擋一代代共產(chǎn)黨人進軍西藏、解放西藏、建設西藏的腳步。

  西藏和平解放初期,十八軍軍長張國華發(fā)出“此去西藏,我是去給西藏人民當長工的”誓言;十八軍政委譚冠三和妻子攜手進藏,與年幼的孩子們天涯相思,妻子還因在西藏流產(chǎn)落下終身疾病;進藏部隊官兵喊出“吃大苦、耐大勞”的口號,實現(xiàn)了從“三年一換”向“長期建藏”的思想轉變。

  數(shù)據(jù)顯示:1951年至1978年,中央從全國調派3萬多名干部到西藏工作;1994年至2020年,來自中央國家機關、中央企業(yè)、對口援藏省市等單位的9682名優(yōu)秀干部前來支援西藏建設。

  “我們共產(chǎn)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币淮伯a(chǎn)黨人在西藏牢記初心使命,克服種種困難,耐得住寂寞、忍得住艱辛,與各族人民一道,在艱苦惡劣的條件下,無私奉獻青春年華,響應“長期建藏、邊疆為家”的號召,共同鑄造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zhàn)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氣,最寶貴的是精神。

  在采訪那曲市安多縣原縣委書記熊川時,他說:“在安多工作9年,牙齒掉了14顆?!?/p>

  目前,熊川患有小腦萎縮、動脈血栓等疾病,常年吃十幾種藥。熊川說,在西藏沒點精神是待不下去的,作為黨的干部,早已立下了“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誓言,為了執(zhí)行好黨和政府的政策,讓群眾過上好日子,身體上的疾病都能克服。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左上圖為1950年,人民解放軍戰(zhàn)士跋涉在高山峻嶺間向西藏前進(資料照片);右上圖為人民解放軍戰(zhàn)士在執(zhí)勤空隙為藏族老百姓背水(資料照片,張正模攝);左下圖為筑路戰(zhàn)士在懸崖絕壁上修建川藏公路(資料照片);右下圖為1951年7月,解放軍第十八軍進藏先遣部隊行進在瓦合山上(新華社記者袁克忠攝)。新華社發(fā)

  永遠跟黨走是精神源泉

  “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是我盼望已久的心愿,今后我也會積極地學習黨章,以身作則、遵守黨章、科學鉆研專業(yè),決心為黨、為人民的幸福,犧牲個人的一切,請黨組織考驗我吧!”

  已故“青稞博士”尼瑪扎西在入黨申請書中這樣寫道。內容言簡意賅,卻飽含一名共產(chǎn)黨員的堅定信仰。

  出身農(nóng)民家庭的尼瑪扎西,幼年曾經(jīng)歷忍饑挨餓。作為西藏第一位藏族農(nóng)學博士,尼瑪扎西一生為青稞而生,為了高原糧食增收,常年扎根在試驗田里,培育出“藏青2000”等青稞品種。

  但正值青稞低頭吐芒時節(jié),2020年一場車禍,奪走了尼瑪扎西55歲的生命。把生命留在雪域高原的共產(chǎn)黨員名錄上,又多了一個名字。


|青稞研究專家尼瑪扎西在試驗田內觀察青稞長勢(資料照片)。新華社發(fā)

  雪山處處埋忠骨,壯志未酬誓不休。

  青藏公路建設的指揮者慕生忠,是1933年入黨的老黨員,在鐵鍬把上刻下“慕生忠之墓”。他曾留下遺言,“如果我死在這條路上,這就是我的墓碑。路修到哪里,就把我埋在哪里,頭沖著拉薩的方向?!?/p>

  在川藏公路皮康崖險段,當?shù)匾粋€舊貴族曾“預言”,“那是牦牛也爬不上去的皮康崖,除非是神才能在那里修出公路來?!敝反筌娬f:“我們的戰(zhàn)士都不是神仙,而是凡人。但我們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p>

  生命有限,精神永恒。西藏自治區(qū)黨校教授萬金鵬說,川藏、青藏公路通車,青藏鐵路、拉林鐵路等重大工程建設,在人類工程建設史上都是罕見的。川藏公路平均每公里就有一人犧牲,這種代價在世界公路修建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青藏鐵路更是打破了“有昆侖山脈在,鐵路就永遠到不了拉薩”的斷言。如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拼搏、甘當路石,軍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兩路”精神,激勵鼓舞著一代又一代高原建設者。

  “這些高原工程建設的奇跡以及背后的犧牲,正是共產(chǎn)黨人不畏艱難困苦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生動實踐?!比f金鵬說。


矗立在青海省格爾木市將軍樓公園內的慕生忠雕像(2014年9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頌 攝

  阿里地區(qū)札達縣楚魯松杰鄉(xiāng),這座祖國西南邊疆極偏遠的鄉(xiāng),四面大山環(huán)繞,每年11月至第二年5月大雪封山,是名副其實的“雪域孤島”。鄉(xiāng)干部職工住的樓房沒有上下水,只能生火取暖,常常4個多月無法洗澡。

  為什么不離開?鄉(xiāng)長扎羅說:“不能走?。∵@里是邊境,我們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國?!?/p>

  同困難作斗爭,是物質的角力,更是精神的對壘。西藏長達4000多公里的邊境線上,廣袤的羌塘草原上,不少地方常年白雪皚皚、寒風肆虐,數(shù)不清的黨員干部以家國情懷耐受寂寞,默默堅守。

  俯瞰西藏阿里地區(qū)札達縣楚魯松杰鄉(xiāng)楚松村楚魯組,蜿蜒的如許藏布江穿過村落(2018年9月1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旦增尼瑪曲珠 攝

  俞江,河北援藏干部,阿里地區(qū)博物館副館長。2016年,曾作為志愿者籌辦《夢回古格》大型演出的俞江,被阿里地委點名希望他能援藏。俞江說:“那時候面臨的一個問題是,我愛人不干了。她大哭說,不能去,如果要去,就要一起去?!弊詈?,俞江和妻子雙雙踏上了阿里高原。援藏期滿,夫妻二人共同選擇調藏工作。年過五旬的俞江,克服肺泡變大、尿酸升高等病痛,一直為阿里傳統(tǒng)文化保護奔走。

  惡劣的高原環(huán)境,對于西藏本地少數(shù)民族黨員干部,也是嚴峻的挑戰(zhàn)。

  初見安多縣政協(xié)辦公室主任秋加,他穿著寬大的衣服,走路一瘸一拐。直到記者問起他的健康狀況,他才脫下鞋子:一雙38碼的腳不得不穿40碼的鞋,“痛風有點嚴重,腳已經(jīng)變形了,鞋子小了穿不上。”皮膚黝黑的秋加是安多本地人,大學畢業(yè)后就沒離開過安多。

  “工作前十年我沒有休過假。安多條件雖差,可我是黨和國家培養(yǎng)出來的,只有勤勤懇懇、踏踏實實服務群眾,才能不負組織的期望。”秋加說,現(xiàn)在辦公、生活環(huán)境好了很多,每年看病還能報銷,他和同樣在基層的愛人心里很高興,工作熱情飽滿。


秋加(中)和他的孩子在整理藥箱(2021年1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汝鋒 攝

  艱苦的高原條件,沒能阻擋黨員干部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決心。

  2011年以來,西藏已選派20余萬人次干部駐村,他們與農(nóng)牧區(qū)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聽民意、解民憂、幫民富。

  如今,西藏徹底擺脫了困擾千百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各族群眾日子紅紅火火。

  共產(chǎn)黨員愛的最高境界是愛人民

  “這些年你一個人帶著孩子,又有老人,很不容易,我對不起你們。以后也沒有機會彌補什么了……”

  這是一封丈夫寫給妻子的家書:故事主人公是王鎮(zhèn)成,1959年響應國家號召,從汕頭海關抽調到西藏工作。這封信尚未寄出,王鎮(zhèn)成就因車禍殉職,生命定格在29歲。

  紙筆間,透露出王鎮(zhèn)成的痛楚與不舍,也是一些黨員干部遠離家鄉(xiāng)親人、為西藏奮斗不息的真實寫照。

  共產(chǎn)黨員的職責和使命,讓他在艱難中做出必然的選擇,這就是服從大局,犧牲個人和家庭利益,把對家人的愛升華為對國家、民族、人民的愛。

  孔繁森,領導干部的楷模。生前,他兩次援藏,后又留藏工作?!斑@是克服了極大困難的。那時候,他的母親高齡,妻子身體不好,三個孩子尚年幼?!笨追鄙炯o念館館長高杉說,“共產(chǎn)黨員的黨性,首先在于服從黨組織的安排,到人民需要的地方戰(zhàn)斗?!?/p>

  學孔繁森精神,做孔繁森式好干部,是西藏廣大黨員干部增強黨性信念的追求??追鄙蔷洹耙粋€共產(chǎn)黨員愛的最高境界是愛人民”,已經(jīng)成為西藏黨員干部共同的精神財富。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左上圖為來自陜西的援藏干部、阿里日土縣副縣長賈冗勇深入牧區(qū),幫助藏族牧民解決生產(chǎn)、生活的實際困難(新華社記者土登攝,1997年11月11日發(fā));左下圖為2017年8月3日,北京積水潭醫(yī)院援藏醫(yī)生龔曉峰(右)和北京天壇醫(yī)院援藏醫(yī)生李家謀在拉薩市人民醫(yī)院骨科病房內查看患者的X光片,進行工作交接(新華社記者晉美多吉攝);右圖為孔繁森(右)在阿里日土縣過巴鄉(xiāng)為孤寡老人益西卓瑪治?。ㄐ氯A社記者土登攝,1994年12月26日發(fā))。新華社發(fā)

  盡管已經(jīng)退休10多年,回族干部王惠生這個名字在阿里地區(qū)仍被口口相傳。

  1950年出生的王惠生,18歲時作為北京知青自愿支援邊疆,到北大荒工作。1981年,他向組織請求到最偏遠最艱苦的阿里地區(qū)工作,在當?shù)胤瞰I30年直至退休,用行動兌現(xiàn)了自己的入黨誓言。

  多名干部群眾告訴記者,王惠生出差常常跑去搭班車,禁止家屬搭乘單位的“順風車”;他妻子進藏后,安排一份工作本是容易的事,但他拒絕了,最后妻子選擇推車賣菜,一賣就是幾十年;單位要給他按副地級安排房子,他不要,仍住在原來的老房子里……

  在阿里,孔繁森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堅強的集體。

  李鋒,陜西省援藏醫(yī)生。2019年援藏時,家人朋友說,那里海拔那么高,那么苦,那么遠,能不能不去?“援藏是政治任務,我最后說服了家人?!睂τ诋敵醯倪x擇,李鋒沒有絲毫后悔。

  2020年6月19日深夜,一個倉促的電話催李鋒迅速到噶爾縣人民醫(yī)院。到達后,地區(qū)衛(wèi)健委書記問他:“你是不是共產(chǎn)黨員?現(xiàn)在邊境需要外科大夫,你愿意去嗎?”作為有著10多年黨齡的醫(yī)生,李鋒當即前往。此后的半個多月,李鋒在邊境為邊防戰(zhàn)士巡診。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上圖為北京援藏醫(yī)生王克明(左)在西藏當雄縣格達鄉(xiāng)格達村牧場為牧民義診(2021年6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張汝鋒攝);下圖為在西藏林芝市米林縣,廣東援藏干部黃南蔭(右)與珞巴族老阿媽亞加在一起(2021年6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覺果攝)。新華社發(fā)

  共產(chǎn)黨員是為著解決困難去工作、去斗爭的,越是困難的地方越是要去。

  平均海拔4800米的那曲市尼瑪縣,是西藏最艱苦的縣之一。2019年7月,中國海油援藏干部付曉宇來到尼瑪縣,看到當?shù)芈浜蟮慕虒W設施,就決心“讓學校變個樣”。如今,尼瑪縣完全小學以嶄新的面貌呈現(xiàn)在師生面前。

  前仆后繼,迎難而上。西藏自治區(qū)審計廳原駐村干部阿旺卓嘎,生前在墨竹工卡縣扎雪鄉(xiāng)等地駐村,原本駐村是一年一輪換,可她在基層一干就是4年多,最后犧牲在駐村一線……現(xiàn)在,駐村干部已經(jīng)輪換到了第10批。

  數(shù)據(jù)顯示,西藏目前共有黨員42.6萬名,他們正在不同崗位發(fā)揮著模范帶頭作用,帶領高原人民向著建設現(xiàn)代化新西藏奮進。

  雪域高原的圣潔美景,蕩滌著人們的心胸。共產(chǎn)黨人的錚錚鐵骨和崇高品格,讓這片高原不斷煥發(fā)時代的榮光。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上圖為瑪曲鄉(xiāng)黨委書記朗卡江村(中)向參加活動的村民講解如何區(qū)分可回收垃圾與不可回收垃圾(2019年5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周錦帥攝);下圖為在海拔約5000米的西藏山南市浪卡子縣堆瓦村,駐村工作隊員貢曲(中)和次仁倉決(右一)給放假的孩子補習功課(2017年2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普布扎西攝)。新華社發(fā)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