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感知博物館的厚重
放慢腳步、深度參與,了解文物背后的歷史底蘊和人文情懷,與博物館在更深維度建立連接
打卡博物館,是當下休閑游覽的新方式,少不了拍照留念。打開手機攝像頭,關(guān)掉閃光燈,匆匆對焦,按下快門,發(fā)條朋友圈分享,再走向下一件文物。這種“路人”模式的觀展,雖然留下了影像紀念,但收獲的多是視覺層面的愉悅,少有知識的沉潛。
許多人還遇到過這樣的苦惱,展品介紹里時不時蹦出諸如盉、簋、觚之類的生僻字,卻并沒有更多注解,只好“糊里糊涂”看下去。
那么,如何與博物館、與展品建立深度連接呢?吸引觀眾慕名而來的“文物美圖”,給了我們啟發(fā)。博物館承載的歷史很厚重,想要順暢地邂逅這份厚重,需博物館啟迪引導(dǎo),也需參觀者用心感知。
據(jù)統(tǒng)計,2019年全國博物館共接待觀眾12.27億人次,比上年增加1億多人次?!?0億+”釋放出雙重信號:一方面,越來越多人愿意走進博物館收獲知識,在千百年前的文明信息中,找到屬于當下的認同感;另一方面,旺盛的游覽需求也在倒逼博物館創(chuàng)新設(shè)計布展理念,綜合運用多種展陳方式講好文物故事。展陳語言從最初說明牌式分類羅列,到精心編排敘事美學(xué),再到“沉浸式”“體驗式”服務(wù),形式愈加豐盈。很多博物館改變了單向的文化傳播模式,注重參觀者的感受,取得了良好效果。
無論是單獨一個展廳的展覽,還是恢弘震撼的全景展覽,把文物放在第一位的展覽,永遠是觀眾來到博物館的理由。對參觀者來說,放慢腳步、深度參與,了解文物背后的歷史底蘊和人文情懷,與博物館在更深維度建立連接,才能體會到逛博物館的獲得感。在考古學(xué)家眼里,文物是記錄歷史和文明的載體;在攝影師眼里,文物是呈現(xiàn)視覺美感與藝術(shù)信息的“模特”;在游客眼中,文物是一份從歷史深處流淌而來的親近感。
8月,大多數(shù)博物館恢復(fù)正常開放時間,期待觀眾走進來,開啟更多新知。
版權(quán)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quán)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zhuǎn)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
-
“眾志成城——抗疫主題美術(shù)作品展”亮相國博
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聯(lián)合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共同舉辦的“眾志成城——抗疫主題美術(shù)作品展”于8月1日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a href='./t20200806_6832065.html' target="_blank">[詳細] -
“珠峰之巔”影展于上海舉辦
日前,“珠峰之巔”影展在上海舉辦。該影展展出了中國登山隊隊員此次登頂?shù)难b備以及珍貴的照片,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觀看。[詳細] -
西藏山南市第三屆“一措再措”徒步大會活動推介會舉行
5日下午,“山湖闊遠 跨步向前”——山南市第三屆“一措再措”徒步大會活動推介會在拉薩市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