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議:我國要構建與碳中和目標一致的結構性貨幣政策
央廣網北京1月10日消息(記者唐婧)“雙碳”目標的提出,對我國金融業(yè)發(fā)展,既是機遇,又是挑戰(zhàn)。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原副總裁朱民日前建議,金融業(yè)必須充分認識到碳中和的戰(zhàn)略意義,要構建與碳中和目標一致的結構性貨幣政策。
2020年9月,中國宣布,2060年要努力實現碳中和,并且2030年碳排放達到峰值。朱民認為,在這個過程中,金融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當前,中國綠色金融規(guī)模全球領先。2021年上半年綠色貸款達到13.92萬億元,位居全球第一,但整體規(guī)模仍不夠。未來邁向零碳社會,金融從綠色走向零碳也尤為重要。
不過,朱民也提醒,從綠色金融到零碳金融是一個巨大的跨越,既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對于我國金融體系甚至國際金融市場來說,為碳中和提供融資,面臨規(guī)模巨大、借款期長,風險和不確定性較高等風險。
朱民表示:“現有的金融資產,因為資產價格的變化,比如重碳的資產價格會下降,零碳、低碳的資產價格會上升,會引起國家資產負債表的調整,引起居民、企業(yè)、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的根本調整,這是一個巨大的金融波動和風險。”
研究結果顯示,如果2050年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大約35%的石油儲備、52%的天然氣和88%的煤炭儲備將成為“擱淺資產”,會出現比較大幅度的貶值。清華大學綠色金融研究發(fā)展中心的研究顯示,如果碳價上升、新能源價格下降,煤電公司對銀行貸款的違約率會在10年內攀升。因此,需要金融業(yè)對此進行管理,其最上層的框架是需要構建中國模式的貨幣政策。
朱民說:“我們貨幣政策,傳統(tǒng)是以物價穩(wěn)定和經濟增長為目標的‘兩支柱’,現在會走向增加碳中和目標的‘三支柱’,因為碳中和轉型會引起金融的不穩(wěn)定,引起金融的波動。貨幣政策必須考慮進去,模型、估算、測量都必須考慮進去。與此同時,碳中和的增長目標和經濟增長息息相關,和就業(yè)息息相關。所以,推進經濟結構變化,就需要我們有結構性的貨幣政策?!?/p>
在這個過程中,朱民認為,整個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系統(tǒng)也必須發(fā)生變化,就是要和碳中和一致。朱民說:“比如巴塞爾協議的第一支柱,最低資本要求,就要調高高碳資產的權重,降低綠色資產的權重,這個就要很謹慎,需要對模型進行計算。第二支柱,要鼓勵開展氣候變化和碳中和轉型的壓力測試,轉型過程有很大的風險。第三支柱的市場約束下,要強化氣候變化的披露。整個監(jiān)管政策都要發(fā)生相應的變化?!?/p>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