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拍偷拍亚洲一区二区_日本欧美亚洲精品在线观看_日本 欧美 国产中文字幕_午夜中文乱码福利

中國西藏網(wǎng) > 即時新聞 > 時政

一場古老文明的對話——來自故宮午門展廳的報道

發(fā)布時間:2024-01-16 10:25:00來源: 光明網(wǎng)-《光明日報》

  【新展大觀】

  光明日報記者 李韻

  展柜里,有唐代的石雕獅子、清代的玉石葡萄枝剔紅花卉紋盆景和瑪瑙石榴樹掐絲琺瑯嵌畫盆景,還有盛著番紅花的玻璃瓶……2024開年之際,在故宮的午門-雁翅樓展廳,中國與西亞交流的往事被濃縮于一件件文物中。故宮博物院聯(lián)合伊朗國家博物館,伊朗文化遺產(chǎn)、旅游和手工藝部,沙特阿拉伯埃爾奧拉皇家委員會等機構,共同推出“歷史之遇——中國與西亞古代文明交流展”“璀璨波斯——伊朗文物精華展”和“埃爾奧拉——阿拉伯半島的奇跡綠洲展”。

   “歷史之遇”:聆聽文明往來中的歷史回聲

  “歷史之遇——中國與西亞古代文明交流展”——從名字就能看出,地處亞洲大陸東西兩端的中國與西亞自古便相識。

  走進午門正殿展廳,展覽開篇便用一柜子古籍講述雙方的交流故事。唐貞元十七年撰寫的《通典》記錄了阿拉伯帝國的情況;歐陽修等人撰寫的《新唐書》是記錄中國與西亞歷史交往的重要文獻;700多年前,以波斯文成書的《史集》中,圖文并茂地記錄了中國簡史。

  中國與西亞的故事可以從距今約4000年前講起。那時,小麥從西亞傳來,在中國落地生根,并與中國本土發(fā)源的水稻一起勾畫出今日中國農(nóng)業(yè)“南稻北麥”的格局。差不多同一時期,西亞、中亞地區(qū)的綿羊、黃牛、馬等家畜,經(jīng)新疆、河西走廊陸續(xù)進入中原;而原產(chǎn)于中國的水稻、犬等物種也先后西傳,融入了當?shù)氐淖匀簧鷳B(tài)與農(nóng)牧業(yè)生產(chǎn)體系。葡萄、苜蓿、石榴,乳香、番紅花,還有獅子……隨著絲綢之路上貿(mào)易的繁盛,越來越多西亞特產(chǎn)進入中國。

  交流的并非只有物種,技術是文化交流更為核心的內(nèi)容。冶金、絲織、瓷器、玻璃等技術均隨著海上與陸上絲綢之路的繁榮展開了雙向傳播。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生產(chǎn)并使用絲綢的國家,柔美的絲綢是古代中國留給世界最初也是最深刻的印象之一。在北朝至隋唐時期,波斯生產(chǎn)的織物就已來到中國。中國工匠模仿異域圖案、吸納外來題材,設計出符合本土審美的新式紋樣。展柜里有塊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的唐代騎士紋錦,雖然只是殘片,上面卻依然可見身騎翼馬、高鼻長髯的騎士。翼馬在拜火教中是太陽神密特拉的化身,這種紋飾屬于典型的薩珊波斯裝飾題材。

  與絲綢上鮮明的“個性化”圖案相比,清康熙年間的青花鏤空花卉碗則“內(nèi)斂”了很多。鏤空雙層帶內(nèi)膽瓷器又稱玲瓏瓷,主要產(chǎn)自江西景德鎮(zhèn),是清康熙至乾隆時期專門針對國外市場燒造的品種,因工藝復雜、制作難度大,被譽為“鬼工”。

   “璀璨波斯”:講述絲綢之路上的波斯故事

  在我國,西漢稱伊朗為“安息”,南北朝之后稱“波斯”。作為東西方交流的必經(jīng)之地,伊朗藝術融會了不同族群的文化元素,影響了歐亞大陸的諸多國家和地區(qū)。

  在“璀璨波斯——伊朗文物精華展”的眾多展品中,一類叫來通的文物備受關注。來通是流行于西亞的一種飲酒器,“基本款”的來通材質(zhì)是動物的角,外形大多與牛角相似,酒從大頭注入,從尖頭流出?,F(xiàn)存于陜西歷史博物館的、西安何家村出土的唐代鑲金獸首瑪瑙來通就屬于“基本款”。但在本次展覽中,還展出了多種“升級款”:陶制的牛式來通,牛的形象高度抽象,只有兩只角標明身份;還有靴式的,造型就是一只頗為寫實的靴子;牛首、羊首式的,都巧妙地將獸角轉化成了把手;更有一只來通的形象是一個人推著一車罐子,每只罐子都可從上面注水,最終從車子最前端長長的出水口流出。

  作為本次展覽的“顏值擔當”,“金翼獅來通”獨占一個展柜。這只金光閃閃長著雙翼的獅子前腿匍匐,后腿變成了高高仰起的杯口。獅子在東漢時期作為貢品進入我國后演化出千姿百態(tài)的形象,成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瑞獸,其中天祿與辟邪,就是帶翅膀的獅子。來通的功能就如同伊朗在絲綢之路上的作用,來往交通,融會貫通。

  展廳里,觀眾還可以在異國文物中找到其他熟悉的元素。比如展柜里的拉杰瓦迪納彩龍紋釉磚,刻畫了一條回首的藍色游龍。這條龍的蛇形身體上覆蓋鱗片,爪有五趾,頭上有角,張開的嘴中有牙齒和舌頭,整體與中國龍相仿;不同的是,這條龍的嘴是尖的,像鳥喙。作為中國圖騰的龍,傳播到伊朗地區(qū),在融入當?shù)匚幕囆g的同時,也有所創(chuàng)新。

  吸收并創(chuàng)新,是文化交流融合的必然。比如,在公元14世紀的伊利汗國時期,波斯傳統(tǒng)文化中的神鳥西摩格,由薩珊時期的犬首孔雀尾形象轉化為中國的鳳凰形象,大量出現(xiàn)在陶器和細密畫上。展廳中那只蘇丹納巴德風格神鳥鹿紋釉陶碗就是這種發(fā)展變化的見證。

   “埃爾奧拉”:記錄沙漠綠洲中的沙特傳奇

  埃爾奧拉位于沙特阿拉伯西北部,是一處坐落于沙漠環(huán)境中的山谷綠洲。

  考古研究表明,埃爾奧拉地區(qū)在距今20萬年前就有人類活動的痕跡。七千年來,人類在此繁衍生息,留下了大量的考古遺址。其中黑格拉遺址是沙特阿拉伯首個世界文化遺產(chǎn)。歷史上,這里是絲綢之路和香料之旅的樞紐,是橫跨阿拉伯半島的駱駝商隊關鍵的中轉站,是眾多宗教朝圣路線的交匯之地。

  “埃爾奧拉——阿拉伯半島的奇跡綠洲展”是它首次向中國觀眾展示其壯觀的自然風景、珍稀的考古文物和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展品中,更是包括50件此前從未對外展示的全新出土文物,于午門西雁翅樓展廳首次面世。

  展廳里,不少石質(zhì)文物上刻有各種形狀的符號。這些符號大多采用類似于中國篆刻中陽刻的雕刻方式。專家介紹,這些符號都是文字,而且分屬于不同的語言。

  埃爾奧拉擁有成千上萬件刻于巖壁或石塊上的銘文雕刻,是座名副其實的“露天圖書館”。早在3000年前后,埃爾奧拉就出現(xiàn)了德丹語,但它僅是該地區(qū)使用的眾多文字之一。而一段刻在石頭上的墓葬銘文告訴觀眾,納巴泰文字也曾在黑格拉和商路沿途廣泛傳播。很多墓門上方精細雕刻的法律文本便是用它書寫而成。經(jīng)過不斷演化,這種文字在公元6世紀發(fā)展成了阿拉伯文字。

  這些古老的文字早在19世紀均已被破譯。而觀眾可以在展覽中通過“解鎖”這些珍貴的史料,看到一個沙漠綠洲中的沙特傳奇。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16日 09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