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戲曲遇見三國 傳播新時代的中國聲音
李思檬 謝佳倩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7月26日推出年度原創(chuàng)特展“龍吟希聲——三國戲曲藝術展”。此次展覽聯(lián)合故宮博物院、首都博物館、梅蘭芳紀念館、蘇州戲曲博物館、粵劇藝術博物館、成都市京劇研究院、成都市川劇研究院、成都體育學院等單位,匯集戲曲相關珍品110件(套),是國內首次全面展示三國戲曲歷史與藝術的精品文物展覽。
跨界融合:三國文化與戲曲藝術的破圈碰撞
成都武侯祠,肇始于公元223年,是中國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祠廟和最負盛名的諸葛亮、劉備及蜀漢英雄紀念地,館內現存清代塑像47尊,衣紋服飾以明代為主,深受戲曲元素影響。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在成都舉辦之際,博物館以展為媒,將三國文化和戲曲藝術結合,充分發(fā)揮了文化工作“聚人心、暖民心、強信心”的獨特作用,給觀眾擺開一桌傳統(tǒng)文化與當代藝術交相輝映的視覺盛宴。
時尚演繹:歷代精品戲曲文物的當代解讀
“三國戲”即是以三國歷史、逸聞、雜談等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戲曲,歷代的戲曲文物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此次展出的故宮博物院藏《清人戲劇圖冊》《鼎峙春秋》以及多套清廷戲服、首都博物館藏“馬連良《空城計》戲服”、梅蘭芳紀念館藏《同光十三絕》“梅蘭芳《洛神》戲服”等是在西南地區(qū)首次展出。
展覽分別從“案下”即“三國戲”的歷史及流傳、“臺前”即典型“三國戲”劇目及“幕后”即“三國戲”的角色妝造及武器道具,多維度對三國戲進行了分解。展覽打破了傳統(tǒng)戲曲展覽慣用的全靜態(tài)展示,將展品、文字、多媒體、藝術場景相結合,體現劇目或博弈、或浪漫、或蕩氣回腸的戲曲氛圍。
除了展品和藝術展項,場景打造也是展覽亮點之一。在策展過程中,跨學科引入舞臺設計美學。采用了敘事戲劇現實主義方法,將現實程式化舞臺分裂為許多分離斷片,以分別代表歷史記憶的文物與當代社會屬性的材料結合讓觀眾產生聯(lián)想。這種“間離”手法打斷了劇情和角色表演的延續(xù)性,觸動了觀眾對三國戲曲的意義進行深刻思考。
傳承經典:助力中國式現代化“文博+”高質量發(fā)展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以戲曲為裳,以雅致為集,推出了一系列公眾教育主題活動。“三國匠造所之戲裳雅集”品牌活動,匯集“川劇演出”“川劇化妝”“戲服打卡”“戲曲手工畫”等戲曲文化體驗項目,邀請川劇演員向青少年群體介紹戲曲文化,增加戲曲與觀眾的互動連接。此外,融入AR元素,策劃推出“博物館闖關奪‘寶’”主題活動,在博物館內精選多個奪寶打卡點位,制作精美的闖關地圖,面向觀眾發(fā)出博物館闖關奪“寶”挑戰(zhàn),讓公眾在趣味互動中深度探索博物館。
線上活動同樣精彩。將《領閱·武侯祠》第三季專題片的鏡頭聚焦于館內的清代彩繪人物塑像和三國戲曲藝術,配合展覽的趣味H5互動活動、快閃視頻,以“紀實+短視頻”的形式讓觀眾足不出戶也能了解展覽特色。
致敬經典:向世界傳遞中國價值觀
“文藝的民族特性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文化辨識度”。三國戲曲生動展現了中國人“忠義”“良善”的價值觀念和“和平”“共生”的遠大理想,涵養(yǎng)著中國人共同的精神家園,在世界文藝領域確立了大國氣派、中國風范。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代的博物館人以豐富多彩的“中國故事、中國形象”為基底,不斷把中華美學精神與當代審美需求結合起來,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動活潑地體現在各類文化活動創(chuàng)作中去,為世界貢獻獨屬于中華的偉大聲響,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自己的貢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