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中國與世界: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國際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來自國外政界、國際組織、社會科學領域知名專家學者以及中外智庫、媒體界代表共200余人與會。會議設置了“重振全球發(fā)展進程”“深化文明交流互鑒”“踐行真正多邊主義”等平行分論壇,以及減貧與落實聯合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議程專題研討會、治國理政經驗交流專題研討會。與會嘉賓表示,破解當今世界發(fā)展難題,需要匯聚國際社會各方智慧和力量,共同推進全球發(fā)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攜手探索現代化之路。期待深入開展學術和智庫交流合作,推進文明交流互鑒,增進人民相知相親,共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邁出新步伐。
在“重振全球發(fā)展進程”分論壇上,與會嘉賓高度評價中國貢獻。“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改善了沿線國家和地區(qū)的基礎設施建設,極大推動了當地經濟社會發(fā)展?!毙录悠聡⒋髮W東亞研究所所長貝特·郝福滿表示,事實證明,共建“一帶一路”有助于重振全球發(fā)展進程,對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埃及前總理伊薩姆·沙拉夫高度贊賞中國提出的全球發(fā)展倡議。他表示:“全球發(fā)展倡議描繪了全球發(fā)展的路線圖,旨在使全球遵循合理的邏輯向前發(fā)展。中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以實際行動助力全球發(fā)展進步。”
文明交流互鑒是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10年來,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指引下,中國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共建美美與共的世界文明百花園。多國專家學者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分論壇上分享了感受與思考。
2019年,習近平主席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發(fā)表主旨演講指出:“中國愿同有關國家一道,實施亞洲經典著作互譯計劃和亞洲影視交流合作計劃,幫助人們加深對彼此文化的理解和欣賞,為展示和傳播文明之美打造交流互鑒平臺?!薄傲暯街飨瘜χ鞣g工作的高度重視,讓我非常激動和敬佩。”作為亞洲經典著作互譯計劃成員,北京外國語大學阿塞拜疆籍專家阿格申·阿利耶夫深感自豪。他說:“翻譯是不同文明了解彼此的重要渠道。隨著互譯計劃穩(wěn)步推進,將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圖書走進阿塞拜疆,讓當地人民了解中國在經濟、科技等諸多領域的發(fā)展進步和有益經驗?!?/p>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卑⒏⒗绽⒋髮W國際關系學院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司芙蘭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人類文明進步?!肮步ā粠б宦贰h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要實踐,民心相通至關重要?!?/p>
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學語言學院教授烏麥伊麥·吉丹曾擔任埃及駐華大使館文化參贊。她表示,近年來,越來越多埃及學生選擇學習中文或者到中國留學,進一步夯實了兩國人文交流的基礎。她還舉例說:“埃中盧克索孟圖神廟聯合考古項目自啟動以來,收獲頗豐。在聯合考古中,雙方拉近了彼此之間距離,促進兩國文化交流與文明傳承?!?/p>
在加納新聞學院綜合傳播科學學院院長莫德斯特·福蘇看來,得益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日益推進,中國與加納等非洲國家在文化領域的交流合作,特別是媒體合作不斷深化?!敖陙?,雙方對彼此的報道逐漸增多,中國政府多次舉辦非洲國家媒體從業(yè)人員研修班,極大促進了彼此相互了解?!?/p>
在減貧與落實聯合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議程專題研討會上,聯合國南南合作辦公室主任迪瑪·阿爾哈提卜高度贊揚中國在減貧過程中所做的努力。他指出,中國的減貧經驗,對發(fā)展中國家特別是欠發(fā)達國家來說非常寶貴。
“中國消除絕對貧困是人類反貧困史上的壯舉。”世界糧食獎基金會榮譽主席肯尼斯·奎因多次訪華,見證了中國日新月異的發(fā)展變化。他期待未來美國和中國可以攜起手來,共同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當今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冷戰(zhàn)思維和強權政治回潮,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對全人類利益的維護”,克羅地亞前總統梅西奇在主題發(fā)言中表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體現在《關于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文件中,體現在中國為推動沙伊關系正?;l(fā)揮的建設性作用中,“中國的內政外交政策始終聚焦于為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p>
“中國主張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與各方共同設立上海合作組織等重要國際合作機制,共同打造共建‘一帶一路’等重要國際公共產品,為促進地區(qū)、國家等層面的多雙邊合作作出積極貢獻?!笨肆_地亞地緣經濟論壇主席雅思娜·佩拉夫妮可表示。
塞浦路斯歐洲大學前校長科斯塔斯·古利亞莫斯表示,中國積極推動地區(qū)熱點問題政治解決,伊朗和沙特也在中國的斡旋下達成和解,“中國為世界和平發(fā)展提供了中國方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