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振華沉浮錄:從資本大鱷到猶斗困獸
資本市場正見證著寶能系這座大廈從拔地而起到岌岌將傾。
寶能系締造者姚振華,因中炬高新(600872)一場硝煙彌漫的內斗再度進入大眾視野。盡管多次激烈反擊,這場內斗還是以寶能系全線潰敗告一段落。如今,寶能集團負債累累,姚振華旗下上市企業(yè)僅剩中炬高新一家,與旗下主要平臺前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前海人壽”)的關系也出現裂縫。從資本大鱷到猶斗困獸,姚振華的資本傳奇光環(huán)正在褪色。
敗走A股
姚振華最近一次露面,是在硝煙四起的中炬高新門前。這位昔日的資本大佬,被攔在了其目前僅剩的上市企業(yè)門外。
與以往嚴謹、平和的公開發(fā)言不同,此次露面姚振華展現給大眾的是難抑的憤怒?!罢l讓你們這么做的?”被攔在門外的姚振華,多次對保安發(fā)出這樣的質問?!拔覐膩頉]見過能夠亂到這種地步,這可是在中山,在大灣區(qū),營商環(huán)境最好的地方?!币φ袢A憤慨道。
在姚振華前去中炬高新調研前后,寶能集團多次在官網披露聲明,目的是反對由中山火炬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火炬集團”)為罷免中炬高新寶能方4名董事提請召開的臨時股東大會。不過,即便寶能系發(fā)起了激烈反擊,但仍未能保住在中炬高新的董事會席位,最終,包括中炬高新董事長何華在內的4名有寶能系背景的董事遭罷免,3位火炬系背景董事上位。
在臨時股東大會結束當晚,中炬高新“趁熱打鐵”召開第十屆董事會第十五次會議,對公司寶能系“舊部”進行了“全線清洗”。此次董事會選舉余健華為第十屆董事會董事長,免去田秋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職務,同時免去孔令云副總經理、財務負責人職務以及秦君雪副總經理職務。其中免去的三名高管全部是寶能系成員。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在巔峰時期,除了中炬高新外,寶能系還曾經是南玻A、韶能股份、南寧百貨等A股公司的第一大股東。近年來,寶能系在債務危機下不斷“割肉”,在上述公司的持股比例逐漸降低,中炬高新已是A股市場上仍由姚振華實控的“獨苗”。
從股權關系來看,姚振華雖然目前仍是中炬高新實控人,但寶能系股東中山潤田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山潤田”)在股權比例上已不占優(yōu)勢。截至5月26日,中山潤田為中炬高新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為9.58%,已低于火炬集團10.88%的持股份額。
“喪失中炬高新董事席位對寶能集團的影響可能是雙重的。”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稱,一方面,失去董事席位可能會導致寶能集團在該公司的影響力減弱,從而對寶能集團的業(yè)務發(fā)展產生一定的限制。另一方面,它也可能為寶能集團提供了機會,將重心放在其他潛在的投資領域,以分散風險并尋求新的發(fā)展機會。
“總的來說,寶能集團需要審視過去的經驗教訓,加強企業(yè)治理和風險管理,尋求合作與創(chuàng)新,以應對債務危機并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柏文喜如是說。
一戰(zhàn)成名
2015年7月,寶能系旗下保險公司前海人壽舉牌萬科A,一躍成為萬科第三大股東。這是“寶萬之爭”的起點,也是昔日籍籍無名的姚振華在資本市場上的重磅亮相。這場曠日持久的股權爭奪戰(zhàn),在A股市場上轟動非凡,被視為實體經濟與資本力量博弈的標桿性事件,引發(fā)不少專家學者復盤及反思。
首次舉牌萬科后,寶能系繼續(xù)“買買買”模式,先后兩次舉牌。截至2015年8月26日,寶能系持有萬科15.04%的股份,超越華潤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潤”)成為萬科第一大股東。
面對來勢洶洶的寶能系,萬科的態(tài)度可以說是“不甚友好”。萬科創(chuàng)始人王石在微博上寫到“股市過山車,‘野蠻人’強行入室”,姚振華也自此被市場貼上“野蠻人”的標簽。同時,華潤也下場增持,從而重回萬科第一大股東之位。不過,寶能系并未就此罷休,截至2015年12月24日,寶能系持有萬科股份升至24.26%,穩(wěn)坐公司第一大股東的位置。
2015年12月18日,萬科倉促停牌,此次停牌長達半年之久。隨著中國恒大、深圳地鐵等公司相繼加入戰(zhàn)局,原本掌握優(yōu)勢的寶能系漸漸處于下風。最終,“寶萬之爭”以姚振華套現約400億元離場畫上句號。
坊間流傳,姚振華系賣蔬菜起家。資料顯示,姚振華出生于1970年2月,祖籍廣東潮汕。1988年,姚振華進入華南理工大學,攻讀工業(yè)管理工程和食品工程雙專業(yè),并于1992年本科畢業(yè)。隨后,姚振華來到深圳打拼。
姚振華“賣蔬菜”的往事,可從相關企業(yè)發(fā)展歷程中得到印證。天眼查顯示,萊華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曾為寶能集團的投資股東之一,原名深圳市新保康蔬菜實業(yè)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凳卟恕?。除了姚振華的胞弟姚建輝,姚振坤、姚振邦、姚沐生等姚姓人氏的名字,均曾在新??凳卟说年P聯公司中出現。
時間進入21世紀,賣蔬菜賺到甜頭的姚振華創(chuàng)立寶能集團,開始進入房地產領域,為日后創(chuàng)辦前海人壽奠定基礎。
十年禁入
“寶萬之爭”中,姚振華是靠什么撬動資金杠桿的?前海人壽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可以說,姚振華與保險業(yè)的故事是其前半生最濃墨重彩的一筆,其發(fā)展的得失興衰都與之息息相關。曾經靠險資在資本市場掀起腥風血雨的姚振華,最終被監(jiān)管處以禁入保險業(yè)十年的嚴厲處罰。而近年來,姚振華和曾經的伙伴前海人壽之間的關系也逐漸出現裂縫。
資料顯示,前海人壽成立于2012年,成立后,前海人壽發(fā)展迅猛,截至2016年,前海人壽的總資產已超過2000億元,已為成熟的保險企業(yè)。數據顯示,2016年,前海人壽保費規(guī)模為1003億元,其中,代表萬能險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為782.66億元,占比超過了78%??焖僭鲩L的萬能險保費,讓姚振華在二級市場上的胃口越來越大。除了大名鼎鼎的“寶萬之爭”,寶能系在2015-2017年期間,不斷舉牌入主中炬高新,成為南玻A第一大股東,甚至曾經嘗試“進攻”格力電器。
寶能系的“掃貨”模式讓許多控股權分散的A股公司開始憂慮自身。使用杠桿資金開展收購是否合理,持不同觀點的專家學者也在此時開展激烈爭論。2017年2月,原保監(jiān)會及時健全和完善監(jiān)管制度,對前海人壽等公司派出專項檢查組開展現場檢查。
在現場檢查中,原保監(jiān)會發(fā)現了前海人壽違規(guī)運用保險資金、編制提供虛假資料等違法違規(guī)問題,并對前海人壽及相關責任人員分別作出了警告、罰款、撤銷任職資格及行業(yè)禁入等處罰措施。其中,對時任前海人壽董事長姚振華給予撤銷任職資格并禁入保險業(yè)十年的處罰。這一嚴厲處罰使前海人壽及姚振華受到重創(chuàng),自此,姚振華開始走上了下坡路。
雖然已被市場禁入,但姚振華仍是前海人壽的實控人。不過,如今姚振華與前海人壽之間的關系也頗為微妙。去年7月,在前海人壽陷入“無董事長、無總經理、無監(jiān)事長”的“三無”境地后,姚振華被原銀保監(jiān)會約談,責令改正違規(guī)問題。其中原銀保監(jiān)會提出,嚴禁股東不當干預公司經營,切實維護公司局面穩(wěn)定。
具體來看,2022年7月11日,寶能集團在官網發(fā)布公告稱,前海人壽召開臨時股東大會和董事會臨時會議,決議免去沈成方的公司董事、總經理職務,免去陳琳的公司監(jiān)事職務。但據了解,前海人壽對該公告所說的召開上述會議并不知情,該會議并未按照公司章程和監(jiān)管要求向全體董事和監(jiān)事發(fā)送通知,且未提前通知監(jiān)管機構。
造車夢斷
金融市場從來不是單行道。無法在保險業(yè)繼續(xù)一展身手的姚振華,轉身扎向了實業(yè),把身家壓在了造車上。
2017年3月,寶能集團以10億元注冊資金成立寶能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寶能汽車”),并斥資近600億元在昆明、杭州、廣州等各地興建新能源汽車產業(yè)基地。
與此同時,2017年,寶能集團斥資66.3億元收購觀致汽車51%的股份,將生死邊緣的觀致汽車收入囊中。彼時寶能集團曾承諾,在未來五年內每年投入100億元用于新品研發(fā),到2022年預計推出26款新車型。
不過,姚振華在造車上未能制造又一個“財富神話”,雖然觀致汽車經營業(yè)績曾短暫向好,但不過只是“曇花一現”。如今寶能汽車整體業(yè)務已經處于停滯狀態(tài),欠薪、大額抵債等負面消息不斷?!皩毮軣o良,觀致欠款!”據媒體報道稱,2019年,在上海車展觀致汽車展臺,數名經銷商拉出了如上橫幅。此外,在近期召開的中炬高新臨時股東大會現場,還有自稱是寶能汽車板塊前員工意圖向姚振華進行當面對質并討回欠薪。
造車失敗的同時,寶能集團也深陷債務危機。中炬高新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9月底,寶能集團有息負債合計為1927億元。此外,去年至今,超200億元寶能系資產已被拍賣或即將被拍賣,主要原因系寶能集團與多家金融機構存在借款等糾紛,未能按判決履行償債義務所致,而姚振華已被人民法院列為失信被執(zhí)行人。
河南澤槿律師事務所主任付建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當前嚴重債務危機下,寶能集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自救。首先,寶能集團需要加強內部管理,優(yōu)化資產結構,降低負債率,提高資產質量。其次,寶能集團需要積極開展資產重組和資產剝離,以減輕負債壓力。此外,寶能集團還可以通過引入戰(zhàn)略投資者、發(fā)行債券等方式籌集資金,緩解資金壓力。
在柏文喜看來,與債權人進行積極溝通,并與他們合作制定可行的債務重組計劃也不失為一種可選擇的自救方法。
針對公司相關問題,北京商報記者多次致電寶能集團官網披露的聯系方式進行采訪,不過對方電話一直未有人接聽。
北京商報記者 丁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