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過干旱和臺風 興化垛田龍香芋熟了
中秋節(jié)過后,江蘇興化垛田上的龍香芋陸續(xù)成熟,這種芋頭是興化特有的地方品種。在歷經了臺風,也經過了半個多世紀以來未曾有過的干旱,垛子上的豐收還是如約而至。
作為“全球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千百年來的興化先民在河湖之中壘土成垛,造就了別具一格的農耕體系,也讓四面環(huán)水的垛田成為現代農業(yè)耕作方式無法抵達的地方。在這里,時間仿佛靜止了,舊式而古老的工具們依然在沿用,它們承擔著農業(yè)生產中的緊要任務,也成為傳遞祖輩堅韌、勤勞意志的重要介質。
九月 每一個垛子上都會有豐收的消息
9月下旬,早上不到6點,天還沒有亮透,江蘇興化垛田街道高家蕩村村民楊懷壽已經醒了。楊懷壽今年75歲,多年養(yǎng)成的生物鐘,讓早起成為習慣。
一年中絕大多數時間里,楊懷壽和老伴兒的生活總是兩點一線,一頭在村里,另一頭在水上。水多地少,興化先民們圍湖造田,在水網中壘土成垛,造就了我國唯一的“垛田”景觀。水上的垛子形態(tài)各異,它們密集地交織在一起,水網遍布每一塊垛田,連接著它們,也間隔著它們。
船,是垛田農戶們最主要的生產工具之一,家家戶戶的船就停在村子岸邊。楊懷壽家的垛田距離岸邊不算太近,家里用的船是十幾年前從隔壁村莊買下的,日子長了,就像是個任勞任怨的“老伙計”。啟動掛槳機后,船只的行進不再依靠人力,原本半小時的撐船時間,被壓縮至十分鐘左右。
“興化的垛田有大有小,像我們家,目前有六畝地。最大的一塊垛田有一畝四,最小的只有不到六分地?!倍馓锿恋胤饰?,瓜果蔬菜是這里普遍種植的農作物,在楊懷壽的田里,以香蔥和興化本地特產的龍香芋為主。
除此之外,楊懷壽也種了生姜,“但前幾個月太陽太毒辣,溫度太高,生姜剛生出芽就枯萎了?!边^去的一個生產季,長江流域的干旱,以及臺風梅花都為農業(yè)生產帶來壓力。8月份,興化的消防人員還曾幫助高家蕩村村民為龍香芋澆水“解渴”,9月梅花臺風來臨,防范和搶排積水也成了農戶們手頭最重要的事。
豐收來之不易。中秋節(jié)過后,垛田上的龍香芋成熟了。楊懷壽載著老伴兒,船只駛過一塊塊垛子,聽到一個個豐收的好消息。
講究 水上田邊的一招一式得有分寸
距離高家蕩村約10公里,在垛田街道得勝村,每天早上的五六點,村民們便起身開始勞作。73歲的村民周祝林和老伴兒,有時候起得更早,“偶爾五點鐘就要出發(fā),地里忙一上午,等中午回家吃了飯,下午再借著掃尾,到三四點鐘再回來。”
與楊懷壽一樣的是,9月下旬起,周祝林也開始為地里成熟的龍香芋忙活起來,一天下來,他和老伴兒兩個人能收兩三百斤的芋頭。這不是個簡單的體力活兒,周祝林說,鐵鍬拿在手里的那一刻,就要開始掌握分寸。芋頭埋在土里,挖芋頭的時候,一個鐵鍬下去,要能輕松撬動芋頭,又不傷及芋頭本身,“要是挖得不好把龍香芋挖破了,那就不好賣了?!?/p>
事實上,垛田上的農活沒有一個不講究技巧??v然垛田四面環(huán)水,但農作物生長所需的水分,仍然需要農戶幫忙補給。大塊的垛子可以依賴水泵,幾分地的小垛子,靠的就是人工。農戶們站在垛田邊,將水瓢綁在三四米長的竹竿上,雙手起落間,適量的水被水瓢高高揚起,也就均勻地灑落在了作物上。周祝林說,在當地,這就叫做“戽水”,用于戽水的農具,也被稱為“戽水瓢”。
以龍香芋來說,每天上下午共需澆兩次水。周祝林戽水時,依靠腰部的核心力量帶動雙手一抬一放,動作連貫,一氣呵成,讓力氣活兒也看起來輕巧得很,“但實際上戽水是需要全身協調的,別看只有手在動,但身上的部位其實都有自己的分工,兩條腿上使的勁不比胳膊上使勁少?!?/p>
往復 除了勤勞再無別的選擇
與糧食作物不同的是,垛田上的芋頭、蔬菜很難做到集中收獲。新鮮程度決定著收成的質量,也關乎農戶的收益。也因此,對于農戶們來說,每一次收獲,都要在下田采收與奔波售賣之間循環(huán)往復。
頭一天采收好二三百斤龍香芋,第二天,楊懷壽五點鐘就要起床出發(fā)。年過古稀之后,他的身子骨還算硬朗,帶著頭一天收獲的芋頭,騎上電瓶車,就奔赴到了七八公里外的市場上。楊懷壽到得早,這里的芋頭多靠零售,銷售的高峰時段多集中在上午,來買芋頭的很多都是老主顧,都認準了他?!暗扔箢^賣完,大概中午之后就回來了,第二天再去收新一撥的芋頭?!?/p>
周祝林這邊,選擇了去附近的批發(fā)市場批發(fā)售賣,這也意味著對時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天挖回來的芋頭,等到晚上就要去市場賣掉。我一般是夜里十二點鐘到,等凌晨三四點鐘,賣光后就可以回家了?!辈墒站o張的時候,周祝林也顧不上真正的休息,簡單整頓后,就又帶著老伴兒開始了新一天的勞作,到了中午才擁有了可以小憩的片刻。
這樣奔波辛勞的日子,似乎也總沒有頭。
龍香芋的豐收只是垛田一年中若干次的收獲之一。在江淮地區(qū)溫潤的氣候條件下,地里的蔬菜總是一季接一季成熟,一年當中,每一塊垛子都經歷著不止一次的生產往復,農戶們的辛勞也在每一個生產季里周而復始。
“除了刮風下雨不下田,其他的日子,我們這里的農戶都要到垛子上去的。”在楊懷壽和周祝林眼里,沒有農作物成熟的日子里,田里也依然少不得澆水、除草、田間管理,垛子上總是天天有活的。
平原地區(qū),現代化的機械曾解放了無數的生產力,可興化垛田環(huán)水,農戶家里的船多數只能裝一兩噸的貨物,讓勞作與絕大多數的農用機械絕緣。這也意味著,所有的勞作,都依靠農戶的雙手來完成,除了勤勞,垛田上的農戶幾乎沒有其他選擇。
傳承 時間讓日復一日的勞碌成為習慣
龍香芋的生長周期比較長,埋在地里四個月才堪堪成熟,相比之下,香蔥的種植不僅講究時候,且生長周期很短,只有兩個月,白蘿卜用的時間則更短,四五十天即可成熟。周祝林心里有一本賬,他把每塊地的“檔期”排得明明白白,除了年終歲尾的那段時間,幾乎不給自己空閑。
周祝林知道農機的好,他說,“有機械,人就會過得舒服一些。”但沒有農機,生活在垛田邊的農戶們,也不主動提及一個“累”字。
每一個生產季伊始,農戶們要依靠耙子和鐵鍬,翻整土地;作物生長時,除了為作物戽水,農戶們還取用河泥作為肥料滋養(yǎng)農田;收獲時也要在市場、田間和家里,打若干個來回。每一件事都耗費力氣,也消磨精力。楊懷壽和周祝林提及這些,從不說“累”,只說“已經習慣”。
時間是所有“習慣”的答案。自楊懷壽第一次拿起戽水瓢為龍香芋戽水、自周祝林第一次跟著父輩拿著蒿子踏上木船,時間已經過去了至少60年。
“通常再過兩個月左右,就不這么忙了?!睏顟褖郯炎约旱摹皺n期”已經排到了兩個月后,縱然農戶們“全年無休”,可到了年末,天氣涼了,垛子上也不再有一茬又一茬的蔬菜成熟,“到那個時候,就能休息休息,做做家務,我們還能去興化逛逛,也算是個假期?!睏顟褖壅f,垛田的農戶都是這樣的,若不是到了冬季最冷的時候,垛子上不會有一塊撂荒地,村子里也沒有一個閑人。
周祝林覺得,這是因為在當地農戶的觀念里,家鄉(xiāng)土地少,也就萬萬不能再有分毫的浪費。
2013年,垛田傳統農業(yè)系統被確定為首批“中國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2014年,又被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為“全球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
在宏觀意義上說,這套別具一格的垛田農耕體系,保留著古老的農耕方式,是研究當地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變遷和土地利用方式轉變的珍貴標本。而區(qū)別于廣義的文化遺產,祖祖輩輩興化人所傳達給“楊懷壽和周祝林們”的生存智慧,似乎還包括著因地制宜、堅韌勤奮,以及對土地的珍視和敬重。這樣的生存智慧被垛田上的農戶代代傳承,千年未變,也永不過時。
豐收檔案
豐收地點:江蘇興化市垛田街道
豐收年景:經歷了八月份的干旱,九月份的臺風,興化市優(yōu)質地方特色農產品龍香芋豐收如期而至,今年龍香芋行情不錯,價格幾乎比去年高出一倍
豐收數據:垛田街道的垛田面積在整個興化市超過一半,這一季,垛田街道龍香芋種植面積為5000畝上下,中秋節(jié)后已開始陸續(xù)采收
新京報記者 田杰雄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