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蜥保育師徒:守護爬行動物界“大熊貓”的日與夜
【解說】鱷蜥,目前在世界范圍內僅分布在中國廣東、廣西兩省區(qū)的深山溪溝中,是國家Ⅰ級保護動物,有爬行動物“大熊貓”之稱。作為第四紀冰川末期殘留在華南地區(qū)的古老爬行動物,見證了劍齒虎、猛犸象等物種的滅絕,奇跡般留存到今天,是名副其實的“活化石”。
近日,記者走進廣東羅坑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跟拍采訪了保護區(qū)的工作人員,了解他們白天如何對鱷蜥進行飼養(yǎng),以及夜晚走進保護區(qū)內進行野外巡查等工作。
每天早上八點多,在保護區(qū)鱷蜥園里,繁育中心組長吳基廷和其徒弟曾文的飼養(yǎng)工作開始了。鱷蜥主要以各類昆蟲為食,現(xiàn)在正值鱷蜥大量的捕食季節(jié),每日晨昏時,它們就會外出覓食。特別是在出蟄蘇醒時期,由于食欲旺盛,它們還常出現(xiàn)爭食廝咬的現(xiàn)象。
【同期】鱷蜥繁育中心組長 吳基廷
就是要吃這個東西一般小的,一般是要動的,不動的它不吃的,會動的,它會吃,死的東西它不吃的,要吃新鮮的東西的,蚯蚓都是新鮮的,我們全是今天才搞的,都是去野外,一般菜地,田里啊(挖的)。
【解說】吳基廷從該自然保護區(qū)成立就開始參與鱷蜥保育工作,現(xiàn)今已有十余年。每天除了喂養(yǎng),他還要對人工飼養(yǎng)的鱷蜥進行相關的巡護。
【同期】鱷蜥繁育中心組長 吳基廷
我們每天都要要巡護一趟,看它有沒有不吃的啊,它鱷蜥不吃了,它就會生病了,生病了就是我們這里有科研人員,他們會拿出來看是什么病,他們會知道。
【解說】今年吳基廷就要退休了,他的工作也慢慢移交到徒弟曾文的手里。白天,曾文會跟著老師傅進行飼養(yǎng)工作,晚上,他還要走進保護區(qū)內的小溪溝巡查。在鱷蜥活躍季節(jié),他要尋找鱷蜥的蹤跡,收集鱷蜥數(shù)據(jù),掌握種群動態(tài)。
【同期】鱷蜥繁育中心副組長 曾文
我們巡護一般都是晚上天黑了,天黑一般情況下就是鱷蜥才上樹的,如果白天的話,所以說我們也很少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也是這個原因,我們都是要等天黑才過來。我們巡護有兩個目的,第一個就是調查在鱷蜥的種群和數(shù)量,還有第二個目的就是預防那些進山人員,就是捕捉鱷蜥,還有在溪溝上電魚,所以說也是為我們鱷蜥的種群繁殖,我們每天晚上都要進行一個巡護。
【解說】正值雨季,溪流湍急,但曾文和同事夜間淌水而上,卻如履平地。他開玩笑說,常年穿梭在這片潮濕溪溝邊上,鱷蜥都把他們當朋友了。
【同期】鱷蜥繁育中心副組長 曾文
現(xiàn)在我們這條看得到鱷蜥就是一個母的成體,你看它睡覺的姿勢你看一下,所以說它一般都是晚上都是趴在樹上睡覺,母的鱷蜥可能相對比較溫順一點,我們觀察了好久,它都不沒有往水里跳,如果是換成有些公的,或者比較那些一驚動它都是很容易往水里跳的,也有可能是我們天天跟它打招呼,它們跟我們是老熟人的,也有可能說見我們也不是陌生人了,所以說它也很挺配合我們的(工作)。
【解說】據(jù)了解,廣東羅坑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始建于1998年,2013年6月正式晉升為國家級。多年來,得益于對鱷蜥及棲息地的保護工作,鱷蜥種群數(shù)量從2004年的200-300只增長到目前的約850只,約占全國野生鱷蜥數(shù)量2/3,成為國內已知最大的鱷蜥野生種群棲息地。
【同期】鱷蜥繁育中心組長 吳基廷
一般都要有擔當,還有責任心才能能夠完成這個(工作)。
【同期】鱷蜥繁育中心副組長 曾文
我們要有這種熱情才能去接好這個班是吧,每一份工作都要我們熱心去對待。第一個要保證野外的種群不要被破壞,因為我們也會進行大量的宣傳,像有些村民就私自進山,我們也會進行勸阻,因為畢竟是保護野生動物,也不單單是我們這些看護員的職責,也要民眾大家相互配合。
記者 韋杰夫 廣東報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