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歌舞走紅:火得快更要火得久
【觀者有心】
作者:武萌(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講師、藝術科技融合創(chuàng)新中心秘書長)
在密集的鼓點聲中,舞者和鼓而舞,步伐堅定,列隊前行……今年春節(jié)以來,廣東潮汕地區(qū)的英歌舞從國內火到國外,成為頗受關注的文化現象。
在潮汕地區(qū),英歌一響,萬人空巷。不僅當地人愛看,外地人也愛看,一些游客甚至為一睹英歌舞的魅力,不遠千里驅車而來。電子商務平臺數據顯示,春節(jié)期間,潮汕(潮州、揭陽、汕頭)文旅訂單量同比上漲114.5%,今年2月,英歌舞表演在網絡平臺上的搜索量同比上漲千倍。英歌舞也火到了網上,相關短視頻被大量轉發(fā),“英歌舞把年味拉滿了”“英歌舞堪稱過年最強氣氛組”等話題頻頻登上熱搜。英歌舞不僅在國內“出圈”,還火到了國外——廣東普寧南山英歌隊受邀在英國倫敦街頭表演英歌舞,吸引了70萬人圍觀、上百家媒體報道。
起初,吸引觀眾的是英歌舞的艷麗服飾、花式臉譜、動感節(jié)奏、強勁動作。隊伍一般有兩名領舞者:紅面紅須的“頭槌”,多裝扮成秦明或關勝;黑面黑須的“二槌”,多裝扮成李逵。此外,還有公孫勝帥氣耍旗,時遷舞蛇靈活探路,眾多“好漢”動作整齊有力。但深入了解后會發(fā)現,英歌舞吸引人的地方,不僅有演員們的裝扮和表演,還有其豐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英歌舞距今有幾百年歷史,它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有專家認為,英歌舞是儺文化在潮汕地區(qū)的變異形態(tài)。儺是原始氏族社會興起的祈神儀式,后來演變出各種祭神娛神活動。潮汕地區(qū)背山臨海,地理位置特殊,古時自然災害頻發(fā)。人們?yōu)榱蓑屝氨芎?、祈求平安,遂?chuàng)造出英歌舞這一帶有祭神含義的舞蹈。
也有人認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喜歡講述英雄的故事、模仿英雄的行為。于是,出現在戲劇舞臺上的梁山好漢的故事,激發(fā)了潮汕地區(qū)群眾自發(fā)學習的興趣。他們模仿舞臺上的人物邊唱邊跳,在演出過程中逐漸刪去唱的部分,保留并發(fā)展了舞的部分,使舞臺上的戲劇演出逐漸演變成在廣場上進行群體性表演的英歌舞。
盡管英歌舞的起源眾說紛紜,但有一點可以確定,英歌舞是各種文化在潮汕這片土地上長期交融演化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形式。當地的人們也養(yǎng)成了在節(jié)日期間跳英歌舞的習慣。他們用跳英歌舞的方式,抒發(fā)對先輩的懷念之情,表達對美好生活的渴望之心,彰顯揚正壓邪的價值觀念。從這個角度看,英歌舞不只是一種表演形式,還是潮汕文化精神的一種載體,體現出潮汕人民對英雄人物的敬仰、對民族精神的崇尚。
從文化傳播的角度看,英歌舞的“出圈”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從時代發(fā)展的角度來看,英歌舞的“出圈”卻是必然的。
近年來,隨著物質生活的日漸富裕,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水漲船高,中國人的文化心理出現了一種顯著的變化:人們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喜愛越來越強烈。漢服熱潮興起、文化類電視節(jié)目廣受歡迎、國風題材短視頻火熱出圈,都是這一文化心理的表征。保存完整且文化價值不斷得到挖掘和彰顯的英歌舞,滿足了人們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向往和追求。當這項從歷史中走來的民間舞蹈出現在當代都市街頭時,彰顯力量與美感的舞步和節(jié)拍喚醒了大眾的集體文化記憶,人們似乎從中看到了遙遠的祖先和當下的自己,也看到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砥礪奮進的足跡。
春節(jié)是個特殊的時間節(jié)點,英歌舞更多是作為年俗節(jié)慶活動的一部分而得以呈現在人們面前。節(jié)日結束,對于英歌舞的討論熱度會慢慢降下來。如何將一時的流量變?yōu)殚L久的“留量”,是傳承包括英歌舞在內的所有傳統(tǒng)文化藝術時不得不認真思考的問題。
要想讓英歌舞持續(xù)火下去,須不斷為其注入青春活力。唯有吸引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英歌舞傳承者的隊伍,讓他們了解喜愛這項民間舞蹈,才能使民俗文化的傳承后繼有人。比如,廣州的眾多學校開設英歌舞相關課程,汕頭市潮陽區(qū)開展“潮陽英歌舞進校園”活動,讓孩子們親身感受英歌舞的藝術魅力,把英歌舞的種子埋進孩子們的心田,為續(xù)寫新的英歌舞故事點燃了希望之火。
要想讓英歌舞持續(xù)火下去,須以創(chuàng)新思維推動英歌舞的創(chuàng)作和傳播。創(chuàng)新是文藝保持活力的必由之路。在娛樂方式空前多元的當下,酒香也怕巷子深。英歌舞等傳統(tǒng)藝術僅僅依靠街頭表演等傳統(tǒng)的傳播方式很難廣泛且持久地吸引現代觀眾,而應利用新的表達形式、新的傳播方式,不斷拓寬舞臺,擴大影響,進而實現破圈傳播。
從歷史長河步入流量經濟池,古老的英歌舞還面臨很多新的挑戰(zhàn)。未來,如何挖掘出英歌舞更豐富的文化內涵,如何進行文化翻譯和對外傳播,進而打造出優(yōu)質英歌舞文旅IP,讓世界各地的游客通過英歌舞深入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更多中國民間舞蹈總結出可借鑒、可復制的出圈經驗,是廣大文旅工作者需要認真思考的課題。
總之,我們要乘著英歌舞火熱“出圈”的東風,以古今交融喚起民族記憶,在中外聯通中推動文化交流互鑒,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更廣闊的天地綻放出新的光彩。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27日 1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