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杏翩翩醉初冬
▌沈書枝
又至銀杏葉黃時。眼下秋冬交際,北京各處的銀杏也陸續(xù)進入了最佳觀賞期。
我是到北方工作生活以后,才知道秋冬的銀杏可以金黃燦爛到怎樣明亮的程度。北方的銀杏,因為天氣的干燥和寒冷,晝夜溫差大,黃得不帶一絲雜質(zhì),映著這時常有的晴明高遠的藍天,如同一樹停歇的最奪目的黃蝴蝶。
這時候,出去看看銀杏的黃葉,就成為平常忙碌的城市居民盼著必須要去做的事情之一。
銀杏是一種古老的孑遺植物,是銀杏目銀杏科銀杏屬現(xiàn)存唯一的物種。人們把地球的地質(zhì)年代分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幾個時代,元古代和古生代早期,是原始藻菌的時代,到了古生代的石炭紀(jì),高大的蕨類植物繁榮,而在那之后,從古生代的二疊紀(jì)(距今2.8億年)到中生代,是裸子植物繁榮發(fā)展的時代。到中生代白堊紀(jì)(距今1.36億年),被子植物逐漸發(fā)展,取代了裸子植物的地位,成為地球上直至今天最優(yōu)勢的植物群。新生代(距今約6500萬年)的第三紀(jì)晚期和第四紀(jì)初,地球上發(fā)生了劇烈的造山運動,經(jīng)歷了幾次冰川時期,在氣候急劇的變化中,過去繁榮的植物絕大多數(shù)滅絕了,只有少數(shù)留存下來,直到今天還存在著,這樣的植物種類,我們就把它叫作“孑遺植物”。
銀杏就是這樣一種從古老時代幸存到現(xiàn)在的植物。目前世界上發(fā)現(xiàn)的銀杏類化石,一般認(rèn)為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2億多年前的二疊紀(jì)晚期,而在距今1億多年的侏羅紀(jì)和早白堊紀(jì)最為繁盛,當(dāng)時,銀杏類的植物在北半球廣泛分布著。除了現(xiàn)代銀杏外,這些銀杏類最后都滅絕了,剩下的全都是化石植物。目前,只在我國浙江天目山、湖北和四川交界的神農(nóng)架、安徽大別山和其他少數(shù)地區(qū)存在著少量野生、半野生狀態(tài)的銀杏。人們認(rèn)為,這是因為我國的一些山脈走向不同,阻擋住了冰川,使得一些銀杏在庇護下生存了下來。在后來的歷史年代中,它們得以自然發(fā)展,并被人們所發(fā)現(xiàn)、栽培,最后傳入世界各地,成為一種廣泛的常見樹種。
銀杏是高大的喬木,仔細觀察一棵或幾棵不同的銀杏樹,我們會發(fā)現(xiàn)很多有意思的地方。發(fā)掘的銀杏類化石告訴我們,早在1億多年前,銀杏的形態(tài)就已經(jīng)和現(xiàn)在差不多了。首先最吸引人的是它那扇形的葉片,不過,假如仔細觀察,我們會發(fā)現(xiàn)那葉子其實有很多變化。銀杏樹上有長枝和短枝,短枝如一個個小小的圓柱(好像一種常見的景觀小燈泡一樣),生長在長枝上,短枝上也可以再長出長枝。葉片在短枝上幾片簇生,在一年生的長枝上,則是螺旋狀地散生。短枝上的葉子,“扇子”邊緣往往有著波浪一般的刻缺,而在長枝上的葉片,則常常從中間裂開。有時候,在它的樹干上,或者樹的底部,也會直接發(fā)出葉子或抽出枝條來,這些抽出的(或是一棵小銀杏樹的)枝條上,葉片常常裂得更深、更多,有的在二裂后還繼續(xù)裂開,這種特征更接近于它們較原始的化石種類。在一片銀杏林中,尋找開裂程度不同的銀杏樹葉,是很好玩的事。
而在陽光下,我們仔細觀察一枚銀杏葉片,可以發(fā)現(xiàn)它那獨特的不斷分叉的脈序:每條葉脈往前延伸,隨著扇形葉片越來越寬,不斷分作二叉的分枝,而始終不曾像被子植物中常見的網(wǎng)狀脈序那樣交織在一起。這是一種比較原始的脈序,通常在蕨類植物中比較常見,顯示出銀杏古老的特征。
銀杏分雌樹和雄樹,雌樹開雌花,雄樹開雄花。不過,如果不留意觀察,是很容易錯過這些不起眼的小花的。在春天來臨不久,銀杏葉剛剛從短枝上抽出來時,這時候去樹邊,就很可能會看到銀杏正在開放的雄球花或雌球花。雄球花有點像柔荑花序,從簇生的葉腋間垂下,雌球花的底下有一根長梗,長梗頂端常常分成兩個小叉,好像古代小女孩頭上扎的丫髻一樣,每個叉上一個盤狀的珠座,珠座上著生一枚胚珠。胚珠裸露在外面,而不像被子植物那樣,胚珠被心皮包被著,所以是“裸子植物”。銀杏花是綠色的,接近于葉子的顏色,這是因為它是風(fēng)媒花,通過風(fēng)力傳粉,因此沒有像很多蟲媒花那樣,演化出各種各樣的顏色,來吸引昆蟲為它們傳粉。風(fēng)把雄球花的花粉吹到雌球花珠座的胚珠上,胚珠吸收了花粉,慢慢發(fā)育長大,形成種子,到了夏天,雌樹上就綴滿了橢圓的綠珠,這就是我們熟悉的“銀杏果”了。不過,并生的兩個胚珠通常只有一個能發(fā)育成熟,所以我們看到長大了的銀杏種子,梗上通常只拖著一個,偶爾有兩個都發(fā)育成熟了的,就是不太常見的“并蒂果”,植物學(xué)者們說,這也是它的一種“返祖”現(xiàn)象。
詩人唱酬情意真
銀杏種子有三層種皮,外種皮近肉質(zhì),沒成熟時是綠色,成熟以后,變成一種美麗的杏黃色,外被一層淡淡白色霜粉。不過,這層“果肉”并不能吃,而且有一股難聞的臭味,所以城市中秋冬時沒人采摘的成熟的銀杏果掉到地上,很多人都不喜歡它的氣味。等到外種皮腐爛,或者把它去掉以后,就露出里面的中種皮,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銀杏果殼”。它的質(zhì)地比較硬,是白色的,這是我們在市場上最常見到的“銀杏果”的樣子,因為這種顏色,而有了“銀杏”的名稱(也有人說,叫“銀杏”是因為杏黃色的外種皮上有層白色的粉,不過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里就說宋代改稱銀杏是“因其形似小杏而核色白也”,銀杏中種皮的白色特征又比外種皮要明顯得多,所以這里還是傾向于是因中種皮的白色而得名),又被叫作“白果”。又因為它兩頭尖尖,中間圓圓,看起來有點像眼睛,有的地方又把它叫作“靈眼”,乃至“白眼”。中種皮里面,還有一層薄膜一樣的內(nèi)種皮,把內(nèi)種皮去掉,里面是綠色的胚乳,我們平常吃的,就是它的胚乳部分。
雖然是我們特有的孑遺物種,“銀杏”這個名字見于古代的文獻記載卻已經(jīng)是比較晚的時候了。在唐代以前,我們?nèi)缃駧缀蹩床坏绞裁从涗?。漢代司馬相如的《上林賦》中,有一句列舉了四種嘉木,“華楓枰櫨”,唐代的李善給它作注,引了六朝的郭璞的注釋,說這種叫作“枰”的樹是“平仲木”。到西晉時候的左思,寫了一篇《吳都賦》,他列舉嘉木的時候,里面也寫了“平仲”,李善也給它作注,引用了一個叫作劉成的人的話,說:“平仲之木,實白如銀。”因為“實白如銀”的描述,到了明代,有人說“枰”“平仲”指的就是銀杏,但這年代已經(jīng)很晚,持這個說法的人也很少,漢魏六朝時的“枰”“平仲”是不是真的就是銀杏,現(xiàn)在我們并不能確定。但從現(xiàn)存一些古老的銀杏樹的樹齡推算,以及現(xiàn)代發(fā)掘的南朝墓葬中《竹林七賢及榮啟期》磚印壁畫中的銀杏樹可見,六朝和唐代時,南方一些地區(qū)就已經(jīng)比較廣泛地種植銀杏樹了。
銀杏在人們的生活中,同時也在詩歌和農(nóng)植的記錄中,變得十分常見,是在宋代以后。北宋初年,南方一些地區(qū)把銀杏種子當(dāng)作貢品,進獻給中原的朝廷,因為少見,這些銀杏起初還很名貴,隨著人們把它引種進北方,漸漸就無論南北都很平常了。銀杏在宋代變得有名,還和詩人梅堯臣有關(guān)系。
梅堯臣是北宋初年著名的詩人,他的家鄉(xiāng)在如今的安徽宣城,正是在梅堯臣生活的年代,宣城將銀杏種子作為貢品進獻給朝廷,他的詩里對此有詳細的描寫。他還寫過好幾首和銀杏有關(guān)的詩,其中《鴨腳子》一首中形容銀杏是:“江南有嘉樹,修聳入天插。葉如欄邊跡,子剝杏中甲。持之奉漢宮,百果不相壓。非甘復(fù)非酸,淡苦眾所狎。”“鴨腳子”即銀杏,在當(dāng)時,銀杏更為通行的名字是“鴨腳子”,因其葉片看起來像鴨子帶蹼的腳。“葉如欄邊跡”就是形容銀杏葉像圍欄邊的鴨子腳印一樣(因為養(yǎng)鴨通常要用圍欄),“子剝杏中甲”則是說銀杏剝?nèi)ネ馄さ姆N子像杏核。把它進獻到朝廷里,就算是珍奇的百果也不能將它的地位壓下來;但是它的味道卻不是甜也不是酸,人們所喜歡的,正是它那淡淡的苦味。
梅堯臣曾經(jīng)把自己收獲的“鴨腳子”寄贈給朋友們,其中包括當(dāng)時的文壇領(lǐng)袖歐陽修。在寄送銀杏時,他寫了一首詩,說自己年老手指無力,沒法多寫字,因此只能寫一首詩來代替書信,把這后園所種的嘉果送給朋友,就是問候好朋友了(“后園有嘉果,遠贈當(dāng)鯉魚”)。歐陽修收到禮物后,便回贈了一首感謝的詩:“鵝毛贈千里,所重以其人。鴨腳雖百個,得之誠可珍。問予得之誰,詩老遠且貧。霜野摘林實,京師寄時新。封包雖甚微,采掇皆躬親。物賤以人貴,人賢棄而淪。開緘重嗟惜,詩以報殷勤。”他說就像千里贈鵝毛一樣,雖然是很輕的禮物,但使它變得珍貴的,是寄贈的人所含有的情意。銀杏雖然只有百個,但確實非常珍貴。若問我是從誰那里得來的呢?這是遠方貧窮的“詩老”(指梅堯臣,一方面指梅的年紀(jì)已不輕,一方面指梅的詩歌成就很高)送我的。在寒冷的霜野將之摘下,作為應(yīng)季的風(fēng)物寄到京師,雖然包裹得很樸素,一個一個卻都是他親手摘下的。詩的最后四句感慨梅堯臣當(dāng)時的命運,因為他雖然詩寫得很好,年輕時卻屢屢考不中進士,到那時也只在一些小地方當(dāng)過縣官,配不上歐陽修認(rèn)為他應(yīng)有的官職。因此打開這包禮物,他便又為詩人感到嘆息起來,只有寫一首詩,來感謝詩人的情意。
從歐陽修的詩里,我們也可以看出,在當(dāng)時的京師開封,銀杏種子已經(jīng)非常常見,是很普通的食物了。第二年,梅堯臣又依著歐陽修的詩的韻腳回報了他一首新的詩。此后京師貴人家銀杏果成熟時,歐陽修也曾將之分贈給當(dāng)時已在京城做官的梅堯臣,兩人之間又有過一番就鴨腳子的詩歌唱和。梅堯臣和歐陽修的這種詩歌往來中所含的情意,使得銀杏在后世詩人心目中有了不同的地位,變得更加珍貴起來,因此,后世對于銀杏的吟詠中,往往含著由此而生的美好的情感。
小苦微甘韻最高
宋代,人們已經(jīng)知道銀杏樹要雌雄間植,但同時又信仰著一些奇怪的傳說,比如把雌樹種在水邊,照著自己的影子,就也可以結(jié)果啦,或是在雌木上鑿一個孔,放一塊雄木進去,用泥把它封上,就也可以結(jié)果啦,諸如此類的。因為銀杏的雌雄在小的時候很難區(qū)分,銀杏結(jié)子又需要很長時間,從種子自然培育起來的樹,要過二十年左右才能結(jié)果,因此人們對于它結(jié)不結(jié)果、是不是雌樹,難免懷了很多忐忑。也因此,古人又把銀杏叫做“公孫樹”,“言公種而孫得食也”,意思是祖輩種下的樹,要到孫輩,才能吃到它結(jié)的種子。古人也已經(jīng)知道銀杏的種子有毒,或者即便認(rèn)為無毒,也知不能多吃,尤其生吃毒性更大。這是因為,銀杏胚乳中含有氫氰酸,過量食用會使人呼吸麻痹,而氫氰酸遇熱后毒性減小,因此,吃了過多的銀杏,或者生吃銀杏,都容易發(fā)生中毒。此外,銀杏的外種皮中也含有氫化白果酸、白果醇、白果酚等有毒成分,如果直接用手去觸碰破碎出汁的外種皮,容易引起皮膚瘙癢、潰爛,梅堯臣的詩里,早已寫過家鄉(xiāng)人種鴨腳子之辛苦,“剝核手無膚”。
銀杏雖然生長緩慢,但壽命極長,古寺古廟中很早就很喜歡種植這種美麗的樹,如今在我國,幾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古銀杏樹比比皆是。在后來詩人的詩歌中,常??梢娬把瞿切└叽蟮你y杏古樹的吟詠,有時也在季節(jié)的流逝中,表達對于那美麗雅潔的葉子的喜愛,不過我最喜歡的,還是那些關(guān)于冬天烤銀杏果的詩句。
有幾年冬天在南方,每天晚上吃過晚飯以后,到八九點鐘,媽媽總會拿十幾顆白果,用刀背輕輕拍裂,然后將它們裝在碗里,里面灑一點點水,上面再蓋上一只碗,放微波爐里,高火熱十幾秒鐘,微波爐烤白果就做好了。媽媽把它們一一分給我們幾個姐妹,因為擔(dān)心有毒,每人只得幾顆,“波”好的白果滾燙,裂口處露出里面碧綠的種仁,偶爾帶一點焦的痕跡,剝開來,白果仁瑩瑩如翠玉,吃起來柔軟香糯,又帶一點韌勁,合一點微微的苦。我很喜歡這味道,每次都想多吃一點,媽媽總不許我多吃。那烤白果的滋味,于是便和那些年冬天的記憶連在一起,成為最令我難忘的事情之一。
宋人的詩里,也很早就出現(xiàn)烤白果的味道了,常常是就著爐火來煨:黃庭堅的詩,“醉罷紅爐鴨腳焦”“安得攜手嬉,烹茶煨鴨腳”,陸游的詩,“青燈耿窗戶,設(shè)茗聽雪落。不饤栗與梨,猶能烹鴨腳?!蹦耸窃谘劳床荒苁骋丫弥?,在冬夜與客人同喝茶聽雪,將銀杏果煨在烹茶的爐灰中同食,與黃庭堅的吃法如出一轍。楊萬里也有一首《德遠叔座上賦肴核八首》,其八寫銀杏,頭兩句是:“深灰淺火略相遭,小苦微甘韻最高?!睂⒖俱y杏的方法(“深灰淺火”)和令人回味的滋味(“小苦微甘”)寫得平靜而深遠。從宋至清,烤白果在詩中時或出現(xiàn),成為冬日常見的風(fēng)物之一,如明代吳寬的“霜余亂摘連柑子,雪里同煨有芋魁”(《謝濟之送銀杏》),清代改琦的“重游預(yù)訂。就鴨腳黃邊,吹蘆捉火,煨酒爆銀杏”(《買陂塘·陶庵紫藤》)。《東京夢華錄》中亦有“旋炒銀杏”的小食。直到民國時期至七八十年代,在人們的著作或回憶中還常常能看到烤白果或炒白果的身影。炒白果也極簡單,一只小火爐上置一只小鐵鍋,一邊叫賣一邊翻炒。過去賣炒白果的有歌謠,有一段很好看:
“過去,賣白果的小販?zhǔn)峭菩≤嚮蛱魮?dān)的,不管是車是擔(dān),都有一個爐子,爐子上有很小的鍋,攤販總是傍晚才出現(xiàn),叫著‘香是香來糯是糯,生炒熱白果,一粒開花兩粒大,一分洋鈿買三顆’,又或者是‘香炒糯白果,粒粒開花大白果,要吃白果儕來數(shù),勿吃白果長勿大’,大多數(shù)叫賣都是如此,還有‘亦是大來亦是糯’‘粒粒白果鵝蛋大’等可以按需隨意替換。過去上海周圍只有蘇州東山的白果方便運到上海,故而賣炒白果的也是那里的人?!?/p>
又:“過去炒白果,……是一個小巧的煤爐,上面一個小鑊子,炒白果用的不是勺,而是一爿蚌殼,說是炒,也不像熱油快炒那般,只是適時撥動而已。”
倘若如今的街上,冬天還能有炒白果賣的風(fēng)景,也是很富于情味的。我之所以懷著這樣的嘆息,大約也是因為,自從離開南方以后,我便沒有再吃過烤白果了。原因說來也簡單,雖然我千想萬想,后來的租房和現(xiàn)在的家中卻都沒有微波爐。單純?yōu)榱丝景坠I一個微波爐,似乎顯得有些太過隆重,而烤白果的滋味,在記憶中卻又真實地誘人。我只好繼續(xù)在回憶里回想著這味道,并且想著這個冬天,一定要自己炒一點白果來吃了。(銀杏圖片均為作者自攝。)
版權(quán)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quán)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zhuǎn)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